心傳薪傳   ■前人慈悲 ■編輯組整理

各位點傳師、各位講師人才,大家好。

心傳憑默契,薪傳傳仁心                

今天非常高興,在一年一度的壇主人才班期中又跟大家見面,在天恩師德的護庇之下,我們的道氣永遠不會退。今天的題目是「心傳薪傳」。「心」既拿不出來,要如何傳承呢?靠的就是「默契」──我看著你、你看著我,

彼此心裡都知道,這就是神妙的地方。「心」本來是不能傳的,但在默契中,大家相互了解,這就是心傳。

老師慈悲:在世間中應了解人心。人心千變萬化,要了解它實在不容易。一分鐘前我的心這樣想;當你開口問我事情時,我的心已經變了;等到從我的嘴巴講出來,也不是一開始的想法,這就是人心。既然心是千變萬化的,我們拿什麼來傳承?天下只有一個字可以代表我的人、我的心、我的行動,也可以代表你們的心和表現出來的行動,那就是「仁」字。

我相信這個「仁」字是人人都喜歡的,因為它是我們的根本。大家都知道「仁義禮智信」是五常,做人不守五常,就是沒有用的廢人。而五常之中以「仁」為首,所以「仁」字可說是人的根本,是一切道德的根源,也就是人的本心。它能與天地參贊化育,使我們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所以,了解人心、守好「仁」的德性,就可以「天人合一」。

宋代理學家張載有句名言:「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其中,「為天地立心」的這個「心」,就是「仁」。有了「仁心」才能為生民立命。以往的聖賢仙佛不能被百姓了解的,也就是這個境界。仁心能繼續實現下去,就能夠為萬世開太平。

「仁」是做人的根本       

所以「仁」是做人的根本,也是人心的起源。在天地乾坤之中,由「仁」字發展到「泛愛」等種種的廣大境界,融合於萬事萬物之中,只是人們常不察覺。

仁心是人的基本德性,是人性中的基石;其他的道德,都是由仁心而演化出、表現出,最後還是歸其根本。其實「仁」就是實在、不虛假。作為一個人,第一個原則就是「實在」,心如果虛假,任何事都無法成就。程夫子告訴我們:「仁」我們的本性,本性之體乃是活活潑潑的,不是死寂的。「仁」若死寂了就用不出來。好比我的手,去年過年做了太多的素雞,麻木了,麻木就是不仁。

「仁」心也要活潑,不能死板,死板了就失去它的作用。你看,桃子要有桃仁、杏要有杏仁,有了它們的種子種下去,才能收成桃子和杏仁。同樣地,要在仁心有生機的時候,好好地將它推而廣之──今年收成的桃仁,留著明年種,明年的桃仁留待下一年再種⋯⋯,如此以「仁」作為繁衍傳遞的種子,這就是「薪傳」。

一切萬事萬物當中莫不有「仁」,離開了「仁」、不以「仁」為中心,天地間就失去生機,什麼東西都不能生長。故每一個地方都需要以「仁」來繁衍,讓它生生不息,這是天地的大德,也是人的本職。也就是說:失去了「仁」,人活在世界上就沒有意義。

回復本來之仁心,即是修道

因為人是萬物之靈,因為人有仁愛的本質在裡面,這是天生的、是人本來就有的,不需要經過學習。那麼,為什麼現在的人們沒有了「仁」呢?因為人來到這個世界,受到各式各樣的污染太多,把我們一點仁心迷昧掉了。因此,修道就是把仁心回復到本來,回復到能照見我們的自然之性。

「仁」也就是「理」,做人若不合道理,亦是枉然。「仁」的表現在每個人的身上都可以行出來,行出來合乎「仁」的,就是天理,你要是不把這個天理放在心中的話,「心傳」就傳不出去,就算傳了出去也會中斷。所以天地之中合乎天理的,就可以傳遍五湖四海。

以「仁」為心,可行遍天下

今天我們可以將大道傳遍世界,就是發揚恩師的心傳,使每個地方都能接受。憑的是什麼呢?你看,我一個老太婆,手機一打開,按什麼鍵都不知道,科學那麼發達,我追也追不上,為什麼今天還能代表老師,到所有的地方講道理,這是什麼?這就是因為我擁有人的根本──仁。

各位也是相同,不論年紀大小,我們的根本都是一樣的。只要從你的仁心發露出來,把道理講得實在,就可以感動人、感動天地,這就是「理」。這個「理」字,是天下的人都離不開的。所謂「有理行遍天下,無理寸步難行」,你要是沒有「理」,連走一小步都困難。

因此, 「理」字追根究柢就是這個「仁」。「道」就是「理」,就是我們人身上的「仁」。一個人能持守「仁」的性格,不管走到哪裡,一定行得通,這就叫「天理」。所以凡是能傳遍四海的,都是確實有據、有尺度規範的,不是我們隨口空講就可以行得通。

換句話說,我們所傳的道,就是把內心的「仁」講出來給人家聽,大家都需要,這就叫「心心相印」,可以傳承下去。相反地,你講出來的話沒有人要聽,就算講得天花亂墜也是無用。所以,它有著一定的原則,這個原則是什麼呢?就是「能給出對方所需要的」──當對方痛苦的時候,要讓他聽什麼?當對方高興的時候,要讓他聽什麼?一切都要合情合理,都要合乎「仁」,也就是放我們的許多愛心進去。

被念頭綁死,仁心就死了

世界上的萬事萬物也是一樣,歸到最後,天下是一個理,一個理要歸宗,歸宗到最後還是「仁」。這個理不是死的,是活的,是生生不息的。每一樣東西都要「活」,比方我們人,在世界上想要活得有意義,腦子就不能被一個念頭綁死。同一件事,你不停地想、想、想,偏久了就「激」,偏激就會出事。一個人的思想千萬不要偏激,一定要「活」。如果不能「活」,就見不到你的真心、見不到你的「仁」、見不到你的天理。

「活」就是有它的尺度範圍。在生生不息的變化當中,我們不能失去尺度。好比笑,人在高興時會笑,但也要有尺度,如果一直笑個不停,可以嗎?哭也是,悲傷時會哭,但也要休息,不能哭到喘不過氣來。這個尺度就是我們內在生生不息的「活化」,就是身體內自然的活用,不能死板,不能偏向某一端。

所以天理法則也就是仁的法則。做一件事有一定的範圍,這個範圍就是:應該做的一定要做,不應該做的,我們就不要去做,否則到頭來也是一場空。

二六時中,一心不二

所謂「萬理歸一理」。世上所有的法則歸到最後就只有一個法則,就是一個仁、一個理、一個心。我們的心一定要「定」,老師教我們的守玄法,就是要我們所有弟子在二六時中,能將心歸於「一」,達到「一心不二」,這樣才能把我們的人心定下來。不然的話,我們的念頭一多、腦子一動,就失去了「真人」、失去了「本體」,也失去了「真理」。

守玄就能發動仁心

可見仁心是天理居住的地方,也是人心中最光明的地方,那就是我們的「玄關」。如果人能時時把心守在玄關一點,你的心所發動的就是仁愛的根本,宇宙當中你的境界就是最高,你的智慧無形當中就能超越他人;反之,如果不能守住玄關,心念跑東跑西,東結緣、西攀緣,心就會千變萬化、迷而不返。

要知道:性就是理,守玄就是入理。你的心守住光明的地點,你就居住於理域。理域是很自然、自在的,要達到真正的自然、自在,就要存天理、去人慾。人既然有色身,就一定有私欲;此時要能留存天理,以天理良心來做人做事,你才能夠滅去人欲。最簡單的方法──守玄,只要你把心守在玄關光明的地方,欲念就能馬上消滅。

生死事小,失節事大

因此,「守玄」也就是將心留存在天理之中,讓你能看清事情的來龍去脈,讓你馬上就能分析、就能明懂,性心身當下就能合為一體。但這是不容易做到的,因為人心是活動的,它隨時會變,你見到什麼,心就馬上應和了。這時就得告訴自己:「生死事小,失節事大」──人一定會死,死沒有什麼了不起,但我們千萬不可以失去我們的志節。

你看世上的忠臣孝子,就為了一個守節,死而無怨,才能名留千古。我們的死是把身心死下去,這是用我們本身的功夫來制住它。在生病以前,我的心中也是有好多事,看了就會煩惱,現在不會了,事情來就解決。因為知道事情不是你討厭它就算了,來了就要做,做了才會清清楚楚。所以變得很簡單。

好比有人罵你,你就當作他在唱歌,把那個在意的心死掉,有什麼好生氣的?他如果罵得開心,何嘗不是一件好事?他罵了幾句,心裡開心了,你看,多好,這是功德無量呀!心念一轉,轉識成智,用這種方法來處理事情,你的心就不會煩,就不會惱,就不會難過。

萬物皆備於我

孟子說:「萬物皆備於我」,世上所有的東西,在我的身上都具備了、都準備好了。天是一大天,人是一小天,天上有的,我們身上也有;地上有的,我們身上也有。所以做人最重要的,就是在「仁心」上下功夫。

做人有做人的道理,應該分清楚「什麼是仁?什麼是理?」把理路分清,心念就能停止在最好的地方,涵養自己的浩然正氣。所謂的「靜功」也就在這裡,當我們的身體能涵養到與天地氣息相通時,自然會有浩然正氣。浩然正氣可以沖天,把心中的許多煩惱一起沖去──名利、恩愛、酒色、財氣,全部看通、看透。你會知道:現在不看透,總有一天要看透,還不如早些看透,逍遙自在。當下心中沒有牽掛,沒有綑死自己的種種煩惱與固執。

人心是不能傳承的

修道人要明白,一切「我要這樣、我要那樣」的念頭,都是我們的人心。人心是不能傳承下去的,你傳給你的兒女也是讓他受苦,你能把浩然正氣養好之後傳給你的子孫,你的子孫就會受益無窮,在人生的過程當中就能免去很多的痛苦。否則的話,在人世的苦海之中漂來浮去、跌來撞去,是非常可憐的。

今天,幸虧我們已求道、修道,道理懂了,才可以慢慢地一步步跳出去。不然的話,你受了一點委屈就要煩死,受了人家一點欺負就要氣死,連你最寶貴的兒女,也要氣死你、也要煩死你。可見人生中所遭受的一切,都是要我們死,沒有一個要我們活的,只有靠自己跳出去,方才有活的希望。你要把生機拿出來,將「仁」心活用,才能生生不息,才不會受到那許多要你死的東西把你困住,也才能拿出方法來解決世間上所有的痛苦。

年輕時我不懂事,總認為自己一股正氣,有不對的人,我要直說,我要義不容辭。那時我同學的媽媽生三個女兒,沒有兒子,同學的爸爸娶了個姨太太,還不給她媽媽生活費,但他最喜歡這個大女兒,他的大女兒去向他拿錢他會給,他的太太去,關了門不理,對這個小太太疼得不得了。後來這個小太太真的懷孕,沒想到她的媽媽也懷孕了,而且兩個一起都生了兒子,當然爸爸喜歡小太太,不喜歡大太太。這個大太太哭得要命,以前欺負她只生三個女兒,現在生了兒子,他外邊有兒子了,不在乎你的了,也是受氣。

那時我跟我的同學講:「不要理他,你哪天到你爸爸那裡去,我跟你一起去,跟他講理。」那時我們兩個才小學四年級,氣沖沖跑到小太太家裡去,他爸爸看見我,因為跟我爸爸熟識,就招呼我,我說:「我今天來要向你講理的,你不應該欺負你的大太太,她現在生的兒子也是你的,你應該要撫養他,怎麼可以不理?」講了一大篇道理,她的爸爸聽了氣得要命,把我們兩個小孩子趕了出來,我的同學哭著跑回去,我也沒辦法,回到家,哪裡知道同學的爸爸打電話到我家,我爸爸氣得要命,說:「你這個小孩為什麼這樣?」我還振振有詞:「是天下的人,都有資格向他問罪。」當時就是這麼衝動。 

從心解決,才有太平

這是什麼?這就是不了解,世界上哪裡有太平的事?太平的事只有從心來解決,才是真的太平。自己的心沒有解決,你橫衝直撞,這是沒有用的。到頭來只有自己受刺激、受麻煩。世間上的事不要去理會它,既來之則安之,每一個人生命中所承受的一切,都是自己應該受的。修道人要懂得因果,你的因果是什麼?你應該要去了解:前世一定有什麼因緣。在種種環境之中,你要把它化解開來,才是上上之法,這才是真正的守本份。你要去鬧去吵,事情更加惡化,不堪設想。

有事化為無事

所以從這個中間,我們要懂得人心的弊病,不要去依順它,去依順它就是達到苦海,達到不堪設想的境界。這個世界上,人生不如意的事十之八九,每個人都在痛苦中生活,應該把心結打開,打開之後,病就沒有什麼了。最好的方法,就是把你的心守在玄關光明的地方,把你的心停在一,不要去胡思亂想,它來就來、去就去,世界上的事就是那麼簡單。你要拿自己的本心去化,有事化為無事,這樣才是辦法。

總而言之,栽培我們的涵養、我們的心地,讓它天天成長,達到與天地合其德的境界。我們的心與天地合德了,方才可以把我們的心傳下去。若還沒達到這個境界,你不了解你自己的心,就會自誤誤人、害人害己。

這是一條自身的道路,是我們的老師教我們走的,它千真萬確,毫無差錯。可惜我們還是凡夫俗子,我們的智慧尚未完全打開,我們對道理還似懂非懂。因此,在迷與悟的交界當中,我們的心念還在跑進、跑出,還在捨得、捨不得,還在想前進、不想前進⋯⋯,如此吞吐猶疑的道路,是絕對行不通的。

大家都是壇主人才,是作為眾生標竿的,就要堅定地走上這條天理的大道──這是最廣闊、最勝利的一條人生道路,除了走這條勝利大道之外,沒有其他的路可走。怎麼走?從心性下手。要知道,天地和人的心性是相通的,我們要薪傳,就得先把自己的心修好。所謂「修道修心、辦道盡心」,有人可渡,我就去渡;沒有人可渡,我可以自修。但是如果自修的功夫做不好,我們拿什麼去渡人?

千經萬典一定要活用

然而,從心性下手,並不是要我們執著在典籍文字之中。須知千經萬典都是道路,任憑我們選擇,但是不論如何選擇,一定要活用。因為古代和現在生活不同,你要是硬把古時候的情形拿到今天來用,那就行不通。

好比小時候家裡有客人來,爸爸媽媽會叫我們出來見客,還得跪半膝拜見,現在可以嗎?年輕人叫聲「姑媽」,擺擺手,這算是不錯的,會打招呼,有些人理都不理你,這時你就要由活潑化來引導她,「唉呀,你長得真好看,真乖,來來來,我這裡有包糖給你吃。」她為了拿包糖,跑過來,這就是活潑化呀!到了她明理之後,她也會尊敬你,也會規規矩矩,這就是「仁」。

以仁愛的方法渡化眾生

我們修道也是這樣,也是要以仁愛的方法來渡化眾生,來實現在生活日常當中,這樣才能表現出道德的本體。比方我們看見新道親,什麼都不懂,在佛堂裡頭抬得高高的,不會恭敬地略低下來,這時你就要先去招呼他,和藹可親地去地跟他熱絡起來,但是也不要太親近、太熱絡,好像要奉承他一樣,這也不好,要很真心地跟他相處。之後他自然會慢慢進來我們的道場,會跟我們一起學道、學禮節。

因為我們作為一個壇主人才,將來要把這個「心傳」傳給人家,你能如此用愛心、用很生活化的道理來待他,他將來學道也會用生活化待人;可是如果你這個臉孔板起來,他也是一樣,來到佛堂看見人就往上看,不是往你看,這個心傳傳下去就不好了。也就是說,心傳的方式和方法是很直覺的。方法拿出來,人家一看,對了,我們應該這樣,要這樣去招待人,才有辦法傳承,這點是很重要的。

講得好不如行得好

在思辨理路上,要抓住「仁」的重點,不要疏忽,將來才能把道真正傳播出去。為此,我們要了解自己身上所負的責任,就是將「天理」與「仁德」合而為一,指出一條神聖的道路,很清晰地分析給大家聽,並清楚地傳述內中的道理,然後在無形之中行出來。因為講出來的不是真道,只是存在你心裡的道,不是做出來的道。你講出一千個好,不如做出一個好;道不需要講得太多,只要把真理表現出來就好。

人的眼睛是雪亮的,一看就知道你是真是假,你的道理是行得通還是行不通。所以全靠我們作為一個代表,實實在在拿出一條理路來,把「心傳」傳下去,到那時候,我傳你,你傳他;一傳十、十傳百、百傳千⋯⋯,最後可以真正發揚光大。

所以辦道就全靠我們把心傳出去,簡單講一句,我們的心就是道理。孟子說:「惻隱之心,仁之端也。」惻隱之心就是有一個愛心在裡面,這就是仁,我們修道就要從這個地方做起。同情心只是感情上的,不是道義上的。好比馬路上看見一個人被車子撞倒了,覺得他好可憐,這種同情心一下子沒有了,沒有接下來的行動,因為與我無關。但仁就不一樣了。修道人要把「仁」字放在前面,這是天性、是超越感情的東西。

事實上,我們所做的已經超越感情了。你想想看,世界上我們的親人有幾位?朋友有幾位?但是我們付出卻是無限的,不是親、不是朋,我們大家都會付出、都會想把這個理路講給人家聽,這就是超越感情。雖然「愛」可以說是「仁」的一部份,但不能說「愛」等於「仁」,因為愛只是仁的開始。「仁愛」是「仁」之端,只是仁的表現,故「惻隱之心」並不是「仁」的本身,仁的本身不是那麼簡單的。因此,我們要知道:今天我們要做的事,不只是一時的表現,還要不停地持續下去──不停地把真功夫拿出來,不停地行「仁」。

人欲讓你什麼都做得出來

什麼是真功夫?天理是心之未發,在我們的心念還沒有發動之前,就叫「天理」;情就是人欲,人的欲念叫做「情」。我們人的欲念實在太多,人欲一來,你是抵擋不住的,讓你什麼都做得出來,這就是我們的欲念,這就是我們的愚痴,是我們心裡的病。

好比我根本不想喝茶,他倒了一杯茶來,說「這杯要四十塊,好不好喝?」你看,欲念來了,根本不想喝西洋蔘,看著這杯西洋蔘,「不錯喔!我喝了」,這就叫「欲」,這個就是心之已發,心一發就會伸出手去拿過來喝。前面沒去動它的是理,後面發出的就是自己的欲念,這樣一分析就能了解得清清楚楚。我們現在就是不清不楚,心動或不動,自己不知道。清楚之後,念頭一動馬上就要制止它,這是很重要的真功夫。

所以修行並不簡單,要真修、要真行、還要真功夫,不是像我們做人那樣可以馬馬虎虎,「唉呀!算了算了!」人情可以馬虎,但自修功夫一馬虎,我們的境界就永遠提不高、永遠停留在那裡,這是修行人最損失的。損失什麼?時間、年齡,你把光陰虛度過去,到後來發覺時已來不及了。

我很坦誠地講,直到三年前中風,我才真正懂得要內修,才知道心性真正的功夫在這裡。在生病當中,我才發覺: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你說「再給我五年、十年」,可以嗎?輪不到我們做主的。好多年輕人,不知道得了什麼病,一下子就走了,這中間我才發覺到人生真的很短暫,你不下功夫是不可以的。

所以這幾年來,在心性上我真的用了好多功夫,身體雖然重要,但是心性功夫比身體還重要,否則從我十四歲修到今天八十幾歲,還是白修一場,還是與世間所有的人差不多,糊里糊塗的。表面上修行,內在並沒有修好;表面上渡人,才知道自己沒修好怎麼去渡人?這是很重要的事。

窮天下理,做天下事

所以,要「窮天下理,做天下事」,要窮盡、通達全世界的道理,才可以做天下的事,這樣才能天下大同。你若是「這個人不好,不理睬他;那個人不好,不理睬他」,請問:天下有幾個好人?送你東西是好人嗎?煮菜給你吃是好人嗎?不是啦!不是在這種小節上的,是在大事情上。所以要窮盡天下的理,才可以做天下的事。

總之,我們壇主人才所要學的,就是「心傳」──把我們心中的道理傳給人家,把心心相印的道傳給世界上所有的人,這是大家都喜歡的,讓大家也能夠一起走,這是心學。

少也要修,老也要修

今天我們追求的目標是什麼?是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心念、做事都是坦坦蕩蕩。修道人有話大家聽,有事大家講,大家都是一家人,我跟你、老與少,一點也沒有分別,少也要修,老也要修,做不到,你就算是老前輩也沒用,你就算是前人也沒用。

修道到最後,要能「舉目望去,不要感覺眾人皆醉我獨醒」,看過去,不要感覺到所有的人都迷醉了,就只我一個人清醒著。你想,大家都醉在那裡,我一個人清醒,有用嗎?修了半天,我一個人醒,我一個人上天堂去,多冷清呀!大家統統要醒的啦!我們現在還時有迷醉,但是不要怕,我們努力。大家要學我們的老師,老師的酒醉是假醉,不是真醉喔!真醉是可憐的,假醉才有點醒迷醉眾生的希望。

期勉大家,祝福大家,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