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靈歸依法會

◎ 前人慈悲 編輯組整理

世界動盪來自心靈不能歸依
  大家好!這次法會,活佛師尊慈悲我們所有弟子的班名是「心靈歸依」班。我們看看現在的社會,整個世界已經是動盪不寧到了極點,這都是因為人類的心靈不能得到歸依、本性不能歸依的原故,以至於把整個世界也帶到不能歸依。因此,恩師慈悲所有的天道弟子,在這一年當中,在我們一生當中,我們的心靈應該有所歸依。
歸依—回轉歸家之路
  什麼是「心靈歸依」?「歸依」就是「回歸」,回歸到哪裡去呢?回轉歸家之路,我們從哪裡來,就要從哪裡回到家。什麼叫做「依」?「依」就是依靠、依賴。我們修道要有個依靠。佛家有三歸依─歸依佛、歸依法、歸依僧,我們修道是歸依理、歸依氣、歸依象,這三種功夫和佛教的佛、法、僧是一樣的。我們依「真理」而修、依「法」應機而行動、以有「象」的作為模範─道中的壇主、人才就是道親的模範,是道親在修道路程中所認定的方向與依靠。
「心靈歸依」—使身心聽命於天性
  大家讀過六祖壇經裡的「識自本心,見自本性」,我們的心靈歸依,就要從心性的功夫下手。一個人有天性、有心靈、有身體,以君臣的相位來講,我們的天性是我們的根本,也是我們的主人,所以它是一個君位。我們的心靈就是臣,我們的身體就是役。身體和心靈原本應該聽命於我們的天性,但因為我們的心已經外放、不受主人轄管,它已經是乖舛忘形、流離失所,不再直心行道了。所以我們要讓「性、心、身」能一貫,要從心靈上下功夫。
從人道上下功夫,圓融人際關係
  我們的靈性是萬能、萬全、萬應且不變的,最重要一點──它是平等的,然而我們的心卻是萬變無常,將我們的天性擾亂得無法做主。現在我們要使心靈有所歸依,在最終的實際功夫上,還是要從人道中去圓滿,達到天道成功。而要在人道上下功夫,唯一的方法,就是圓融人際關係。在人際關係上,我們要從禮儀開始,也就是禮貌與態度。一個修道的人如果禮貌不週,做事一定行不通,做人一定不受歡迎;要是態度放蕩、失去莊嚴,那麼修持功夫將必一無所得。
修道人要有一顆溫暖的心
        在禮儀方面,首先,我們要有一顆「溫暖的心」。世間法有時冷、有時暖,我們修道人的心只能「暖」,不能「冷」,那股「溫暖」不能退去,要永遠綿綿不斷地輸送到每一個人的心中。你看我們的南海古佛,一聞聲就來救苦,這份溫暖讓每一個得到的人多麼開心。既然入了聖門、成了南海古佛的弟子,我們就要有這一份溫暖的心。要是我們與眾生之間是「冷氣」多過「暖氣」,那麼在人際關係上,我們就無法達到圓融。
要有「冷靜的腦」
        接下來要有個「冷靜的腦」。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一個非常好的機緣,如果不用冷靜的頭腦去考慮,往往造成不圓滿。   

        我前天在一位吳先生家裡開光,一位同修告訴我:「我不要聽道,講來講去太煩了,我接受不了。」我跟他講:「你要靜下來聽,因為道不聽不懂」。他說:「我聽一次還好啦,但聽下去,我愈聽愈煩。」我說:「我們一個人在適當的時間,就必須要有分析能力;分析就須要冷靜,這個腦子才會清醒。好比現在有一個人無緣無故來冤枉你、來打你一下,你接受嗎?」他說:「當然不接受囉!」「那你怎麼辦呢?」他說:「當然我要好好報復。」我說:「你的報復方法是不是他打你一下,你就打他二下?出了氣,心裡就好開心,賺了便宜?但是對方受了你二下耳光之後,他會怎麼想呢?他也不會冷靜,他也是頭腦不清楚,要報復,打你三下。本來你認為賺了便宜,但是他打你三下之後,你怎麼辦?」他說:「當然要回手囉!」我說:「這個後果是什麼呢?」他說:「冤冤相報報不完囉!」我說:「你現在的頭腦清醒了,你沒有被他的三下打昏頭。所以當人家打你一下的時候,你就要冷靜的想一想,你回報二下的時候,表面是你得到好處,其實你已經吃虧很多。你回報二下,心情一定很衝動,頭腦一定也是昏沈的,對身體、對思想,已經損失慘重了。所以我們做人頭腦一定要冷靜,還不如受一下,讓他高興一下,這個比較好。」那位小姐聽了說:「唉呀!我今天受你點化了,這下子我懂了。」所以我們處事、與人相處一定要冷靜,要思考「這句話是什麼意思?」「我這樣做到底對不對?」想清楚了才去做。

隨時隨地保持微笑
        接著我們要「保持微笑」。保持微笑是國際的禮儀,如果我們走到哪裡與人相處,都能有一種由內心發出的微笑舉動,那麼就算不認識、語言不通,都受人歡迎。所以保持微笑是我們修道人最重要的修持功夫,一個天道弟子臉上沒有笑容的話,道氣就已經喪失掉了。。
理直氣和才能顯出道氣
        再接下來是「理直氣和」。我們的理已經達到圓滿的境界,但是我們的氣不能壯。理直氣壯逼人太甚,有理會變成無理。即便自己的立場站得住腳,也要有「氣和」的風度,得理後要饒人,有容量、有氣度,才能顯出學道人應有的「道氣」。
有愛心便能「情緒適宜」
        接下來,我們要「情緒適宜」。情緒適宜就不會有情緒化,好比天氣有春夏秋冬,白天是太陽,晚上是月亮,它是很有規律的,但是當下雨、有烏雲時,天氣就會改變,這就是它已經在情緒變化。我們人也是這樣,受了外來的污染,就有好多時間情緒不適宜。這個污染是什麼呢?脾氣、毛病、傳是非、見人就告狀,這些都造成了自己和他人的不安寧。所以我們要能使情緒適宜,不要有變化,最好的藥方,就是要有愛心。一個有愛心的人,絕不會隨便情緒化;但人們如果沒有愛心,情緒就會不正常。所以大家要以「愛心」來控制我們的情緒,不要輕易受外界污染。
要求自己去包容別人,莫希望別人包容我
        以上這些基礎打好之後,還須要注意的是「群體修持」的功夫。今天有這麼多同修在一起,如果有一個問題出來,我們大家就要商量。商量時,我相信每一個人都有他自己的看法。這時往往為了看法不同,而產生不同的意見。最好的解決方法,就是去了解、遵從與包容。不要總是希望別人來遵從我,最重要是要求自己去遵從人家;做錯事時,也不要老希望別人來包容我,要要求自己去包容人家。當意見不同時,要服從多數:十個人中間有八個人贊同,我們不要再多麻煩了,就要遵從多數,服從他們的意思;相反地,人家已經服從我們了,這二個人的意見不被接受,我們八個人要尊重他:「對不起,這一次我們八個人希望是這樣子做,你們二位的意見,我們將來還可以有機會再用到」。所以在任何事情當中,不同的意見一定要把它處理妥當,多數人應該要了解少數人不被接納意見時,心裡可能會有的不舒服;少數人應該要附和多數人的意見。否則小則吵架衝突,大則懷恨在心,後患實在無窮。
屈伸自如,發揮用處
        再來要做到「屈伸自如」。人要能「屈伸自如」才能發揮用處。你想想:如果我們一生下來,兩隻腳不能彎曲,兩隻手就是直的,這樣方便嗎?我的頭好癢,我想用手去抓一抓,因為手是直直的,不能屈,就派不了用處。所以手一定要能「屈」,我們拿東西就可以伸直,也可以彎曲,可以應用自如,人與人之間相處,也是這個道理。
專心聆聽、禮貌回應
        與人交談時,我們一定要集中精神去聽對方的言辭,這個很重要。因為你要聽得清楚、聽得明白,才可以發揮你下一步的應機。還有,我們的眼睛要看著對方,如果說我現在在講話,你們大家都不看我,都在下面一直點頭(打瞌睡),那我就沒有心了,我就不敢再講下去了。我現在看到大家都看著我,雖然講得不好,我很得意,因為你們眼睛都看著我,這是給予人家的一種鼓勵,所以我們大家要學習這種非常良好的習慣。人家跟你講話,你一定要有回應,也要點點頭,聽到好笑的事情,發出聲音笑一下,如果覺得有趣:「你這樣子的事情實在是太妙了!」給人家鼓個掌。這些都是我們在禮貌上最起碼的一種學習。
恰到好處,才會圓滿
  最重要,我們做人要會說話、要會聽話,要能夠說得恰到好處。有好多事情,往往你的本意非常好,但是不會講話,語氣不對了,辭句也搭錯了,就會造成不圓滿。還有要會聽話。如果我說:「我現在想睡覺」、「今天的天氣好像很潮溼,我的腰好像不舒服」,你覺得這是什麼意思呢?會聽話的就知道:「唉呀!前人呀!您要趕快休息休息,我要走了!」這就是要你聽出語意,不要還一直講個不停。更重要是「不要講錯話、聽錯話」。有一次,一位香港的同修來,幾個朋友聚在一起,一看到這位姓張的小姐,感覺她瘦了很多,就問她:「妳怎麼這麼瘦?」她說:「不知道呀!」「你是不是那裡不舒服呀?」她說:「好像沒有。」旁邊有位老太太,你知道她講什麼?非常好心,她說:「妳真的瘦了很多,妳這個頸子怎麼瘦得變那麼長?像一隻鴨子。」這個朋友當場臉就沈下來了,她說:「對不起,我要走了。」後來再見到她,她對我說:「以後我到你家裡來,你不要也叫這個老人家來,我不要看到她。」這就是一個很有愛心但講錯話的例子。
「說話」與「聽話」同等重要
        聽錯話也是常發生的事。當我們聽不明白的時候,不要傳話,要一再追問,問到明白,這樣就不會造成好多不需要的是非和麻煩。要把「說話」和「聽話」當成是一種學問、一種才能、一種「德行」,好好地去研究它、實踐它。一個有德的人,他不會拿許多不需要的話來找麻煩。如果一個人心中沒有德,批評別人時,把最壞的話都講出來,好表現出自己的口才,其實他早就已經失德了。

        所以,我們既然身為一個修道人,對這些很平常的功夫,我們要把它修持好。沒有這些基礎,你要起高樓是不可能的。如果連最基本的人際關係都不肯好好下功夫,請問我們的「心靈」要「歸依」到哪裡?一旦我們的心無法歸依「佛、法、僧」、無法歸依「理、氣、象」,就一定見不到我們的真主人,回不到自己的真家鄉,依舊渾渾噩噩地在人世間輪轉不休。

認識自己、肯定自己,就能一心不亂
        接下來談談與人和諧相處的方法。首先要認識自己、肯定自己。這兩天大家來參班不容易,不可以人在這裡、心在家裡,這就是不肯定。我們在金山,是金山的一分子,就要肯定金山。能肯定,做人就能一心不亂,到處是我家,到處是同修,沒有煩惱。修道人要把紅塵煩惱看淡一點,在今後生活中,不要夢想,要求事實。因為夢想不能成事實,夢醒非真。什麼是夢想?生小孩前,我的夢想是「小孩又聰明又勇敢」,如果是女孩子,將來結婚一要嫁給總統,可能嗎?這是夢想,不能成事實,所以要打破。最簡單的,為人父母的要先改變自己,不要固執、不要夢想,了解自己的優缺點,也了解小孩子的優缺點,優點、缺點都有用。
沒有分別心,才能欣賞不同的美
        在世界上有各種不同的角色,小時是嬰兒、小妹妹,再來是學生、女兒、太太、媽媽、祖母,這就是不同的角色。站在什麼角色,就要打扮得像什麼,要相信不同的年紀有不同的美,不要有分別,不同的美才能把世界裝扮得更美,這就是「自信」。人要有「自信」,但不要自大。
天生我材必有用,美就是莊嚴道場
        聖人說「天生我材必有用」,上天生下所有的人都有用處。你看,道場上有點師、壇主、人才、道親……各種不同的角色。好多人說:「前人,我來佛堂真是沒用,不會講、不會做事,又不識字,連獻供、學走幾步也不會,很慚愧。」我說:「你錯了,老 的道場誰都有用。獻供請壇時最多十二人,辦道最圓滿十五人,但是如果只有十五個人在這裡跑進跑出,沒有站班的人,莊嚴嗎?人家來看,這個佛堂人這麼少,一定是道不好。相反的,站班時如果乾坤各有二百人,一站班,只有十五個人辦事,站了四百個人,莊嚴道場,美不美?不要說沒用,莊嚴道場不得了。 
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美,缺一不可
        所以不同的角色有不同的美,缺一不可。家庭、社會、道場,前後手攜手,這就是和諧的方法。如果你不和人家和,到最後人家做什麼事都沒想到你,那就是浪費。所以要與人打成一片,不要太與眾不同。我們常聽人家說:小孩子聰明能幹,我們說他出頭出角,我們修道不能出頭出角,頭上長角好看嗎?修道人要用平常心,跟老人家能相處得好,跟年輕人、小孩在一起也很好,這就是平常。 
無欲則能容人
        因此,與人在一起要能相容、要能和諧,用什麼方法來保持呢?愛人,能愛人就能保持。相信嗎?生下來的小孩,不管多醜、多不聽話,你都不會趕他出門,因為有愛。修道人都是一 所生、一師之徒,我們還是一個前人領導,兄弟如手足,我們大家都是師兄、師姐、師弟、師妹,你願意斬去手足嗎?為什麼會手足相殘、不能相容?就是不能愛人,不能愛人就是因為有欲,因為各人有私心、有需求,不願割捨,所以把自己綑死,跳不出去。
了解才能諒解,不了解就會誤解
        我常講的:「無欲就無束縛,無私心就無困辱」。愛子女的心沒有要求,所以是真實的,但是愛其他人很難達到這種境界。雖是如此,但求其次,做到沒有偏心、私心,不厚薄待人。如果跟我好的我才讓他做,跟我不好的不讓他做,這就不對了。我們要把愛心平分,進一步要去了解他人,了解這個人的好處、壞處,好處值得表揚,有缺點盡量想辦法補償。了解才能諒解,不了解就會誤解。一句好話被你一誤解就成了壞話,把人家的好心變成了惡意。為什麼不去欣賞別人的優點、包容別人的缺點呢?要知道,優缺點對人生是一種衝擊,有功能就有力量。好比手錶內的齒輪,要凹凸互補才能轉動,如果不是這樣,手錶就沒有用處。所以每個人都要能夠「截長補短」,這樣一來,人人都有用處,都能散發出愛人的心,互相鼓勵。
言行一致,學以致用
        還有,就是要「重誠信」。以上的優點要以至誠的心保護好,以信心行出去,這樣表現出來就叫做「德」。所謂「德不孤,必有鄰」,一定能結交到志同道合的朋友。道理不在懂不懂,好多人讀了好多書,可是他一動也不動,不做有用嗎?所以重點在做不做。我們的言行要一致,學了道理以後要能致用,並且要成為習慣。這些好習慣養成之後,可以讓我們明是非、講道理、辨忠奸,一輩子都受用無窮。
要怎樣收穫,需怎樣栽
        我們是擔任聖職的人,應該要幫助別人守住道德規範,出言一定要有利於人、有助於人。現在的工業社會以利益為主,我們修道人與人相處如果也講「利」、求「利」,實在不應該。因此,唯有一個「有道君子」才能享受到君子的名望,享受到後天的人情之福,然而在享受之前一定得先付出──付出努力之後,所得到的果實才是最美、最甜的。我們後山有荔枝、木瓜,這是金山的同修辛苦種下的,果實很美。修道也是,自己下的功夫,自己承受果實。實在地去犧牲奉獻,才能得到真果實。
做事要有「怕失敗、怕做不好」的態度
  平常做每一件事都要小心,要有「怕失敗、怕做不好」的態度。一個真心修道的人,總是「如臨深淵、如履薄冰」,規規矩矩去做事。上面的交待不可打折扣,盡心盡力不馬虎,要能一本初衷。到時候,你的成功、你的人格、你的修持人人敬佩,達到人際關係圓融,這就是最實在的果實。
不因小事失去立場
  老師慈悲說,修道人是活潑玲瓏,不是滑頭。什麼是「滑頭」?你們有沒有頭上擦油的?頭上有油,人家抓你不住,這就叫「滑頭」。要記住,任何技巧都只是方便法門,不要因小事而失去立場。同時還要有創造性,你的心得才能與人相應。遇事要承擔,不可以「有功是我的,有過是他人的」,這樣的心態很危險。心地的修養和農地一樣,耕耘是不可稍停的,不翻土、不播種、不除草,就一定長不出東西來;修行一樣,不發心、不懺悔、不改過,成道的果實也永遠發不出來。

        要去除「貪想奢妄」。師尊師母慈悲:我們天道弟子修的是上乘法,但是有脾氣、會著相,就走到中乘、下乘去。以前生病時,求老 慈悲就好,現在要去問神,這都是奢侈的習慣,不是你想的、不是你應做的,你去想、去做,對自己、對事情都沒有益處。

肯定自己的發心,疼惜他人
       以上這些問題,該提昇的提昇,該去除的去除,再加上一個──肯定自己,肯定自己的發心,疼惜他人,這樣人與人相處永遠融洽、永遠相容。與人溝通,一句話就成功,因為自然能「應機」,碰到什麼問題都可以解決,毫無阻礙,一定成功。

        「我要平安、我要成佛」是人人心中所希望的,但有了「要」字和「我」字,還是無法「平安」、無法「成佛」。所以修道人得先去除「要」,成了「我平安」,再去除「我」,讓大家都「平安」,最後才能真正達到「平安」、達到「成佛」。修持的境界就在生活中,人際關係是第一關,人際關係先做好,心靈一定有所依歸。

博愛是「合乎道理」的愛
        這次法會有六道題目讓我們在「心靈歸依」方面作進一步的探討。第一個是「博愛的行為」。博愛的行為要從什麼地方做起呢?從愛自己開始,照顧自己的身體及家人─父母、兄弟、姐妹,這就是「血緣之情」,血緣的愛是全力以赴的愛。再來是「人倫之誼」─君臣有義,父子有親,夫婦有別,朋友有信,長幼有序,這些都是「出於仁義」的愛。仁的行動就是愛,它也是「合乎道理」的愛,因為真正的「博愛」是廣博的愛,不是溺愛和私愛。
明瞭心性的淵源
  再來是「心性的淵源」。人心與天心應是合而為一的,然而人如果以「人心」作主,不以「天性」作主,就離開了倫理、離開了道,也就失去了根源。中庸上說「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這就是我們要接受教化的原因。經由教化,知道了我們是一 所生,由上天而來,這是先天的淵源;而今是一師之徒,我們都是常州道場的後學,這是後天的淵源。我們常州道場,經由老前人、各位前賢接續道脈,我們也要承擔起來,尋找有緣人來接續,不能中斷。人心應自覺,人性應發揚,古聖先賢明瞭心性的淵源,以心性為修持的依歸,這一貫道脈來到我們的身上,我們就應該好好傳承。
有感、有受、有悟,才能生出智慧
     接著是「感悟式的智慧」。人的一生從呱呱落地開始,就慢慢走向死亡。能體悟到人生是苦海,就能從種種艱苦之中,生發出「感悟式的智慧」來。我們遇事有「感」,就會有「受」,有「受」就能「悟」,有感悟才會生出智慧,明白人來到世間一定有其使命與功能。好比台灣的九二一地震,很多人因為地震而感受到人生無常,於是發心設壇,這就是「感悟式的智慧」。

        人生不要多愁善感,世上所有的事都有昇降浮沉。你看,太陽到日正當中後必定開始往下墜落,再看月亮的圓缺,我們就應該知道:所有的興衰順逆、悲歡離合、生老病死……,萬事無常,既是矛盾衝突,又是和諧如一。如此構成感悟生智慧,亦是煩惱生菩提,危機才知轉安之妙。我們可以從正面、反面來感悟。例如在充滿怒氣下的情況下,感悟到如此一來,修持境界與身體都會受損,當下就不再執著,這同時也是東方人「靜觀」的功夫。

笑臉相迎就是「方便法門」
     還有「自在的方便法門」。做人一定要自在,不自在就是煩惱。今天我對他好,他對我不好,下次再見面,冤家碰頭,心裡就不自在。如果想到:昨天的不自在已經過去,今天要笑臉相迎,開開心心,就算對方回報惡臉,仍然要微笑以待,感動對方,這就是「方便法門」。所以「放下就自在」,所謂「竹影掃階塵不去,月穿潭底水無痕,水流任急境常在,花落雖頻意自閒」。人生不管是動是靜、是順是逆,都不要掛在心上,因為「動中有靜,靜中有動」,明白虛實而應事應物,便能放下,便是自在。
修道人要有責任與承擔
     再來是「責任與承擔」。責任是交給能剛柔並用、個性獨特、既能成己又能成人、既能擴展又能守舊的君子;承擔是指不論順逆成敗都能接受而不退縮萎靡。世間法是不圓滿的,它讓你稱心你就有責任,遇逆境不願承擔,便不是真的承擔責任。修道人對家庭、對道場都要有責任與承擔,對於師尊師母普渡眾生的責任,一貫道的弟子一定要承擔,能勇於承擔,才有成就的一天。
有願就有力量,有心一定成功
     最後是「愿力」。「愿力」就是我們的希望。菩薩的希望是「眾生無邊誓願渡,煩惱無邊誓願斷,法門無盡誓願學,佛道無上誓願成」,這是菩薩的愿力。小孩子希望考第一名,這是他的願力;有人選擇當醫生、律師、政治家,這都是願力。有了願力就有了目標,可以去行。修道人要有脫離苦海的願力。人生有一半的時間在睡夢中,實在太短。我想起以前,要躲炸彈和日本兵,大陸解放後又受到共產黨威脅,跑到香港去,什麼都沒有,日子過得很苦。所以我發願在未死之前,要有愉快的人生,唯有修道能化解心中一切不如意,能讓我們眼光放遠,能讓我們了解人生、開闊心量,能讓我們像佛菩薩一樣,沒有煩惱、不受綑綁,解除一切苦痛。這中間就是心願的力量。所以學道有願就有力量。真心學習,每次的領悟都會不同;成道雖難,但有心一定成功。
跳過就是佛
    以上都是心靈歸依的條件、目標和動力,能這樣的話,修道路上一定順風。最後一點,道高一尺、魔高一丈,你們要道還是要魔呢?(道)那就要用力跳高,跳一丈零一尺,才能跳過去。有沒有能力?(有)大家跳得過嗎?(跳得過)能跳過就是佛,因為只有佛才能勝過魔。只要有心有願,就是佛心佛願,一定跳過。好,到這裡,恭喜大家。

博德季刊第13期
特稿
心靈歸依法會
慈語甘泉
恩師慈語
精益求精
徒兒跟著老師走
重德道學院特槁
從易經蒙卦論道場教育(上)
處世錦囊
無關道德?
千手千眼記常州
美國重德佛堂、道學院工程進度照片集錦
來至綠色國度的聲音
高雄、台南兒童少年暑期夏令營照片集錦
「你懂得善用自己嗎?」─2007年台北兒童夏令營
「聖帕」擾局,「甚怕」錯過金山夏令營?
漫漫長路有您同行,真好!
台東天震佛堂國中班夏令營活動幕後記實
一脈薪火傳九州
印尼參訪記
參訪泗水—天印佛堂
好多的第一次
印尼見學之旅
印尼行腳
印尼學習心得
上天的安排,都是最好的安排
希望與考驗—在印度尼西亞的端午
2007隨行手札(上)
法會專題
致富要道
小品
我的求道回顧(二)
佳片推薦 慈悲的智者—聖雄「甘地」傳(上)
心靈SPA
生活智慧故事
The One Way to Make Your Grandparents (or Parents) Happy—FOREVER!
博德邀您來投稿 CALL FOR ARTICLES
編輯小語
食譜/素蝦鬆、起士蔬菜蛋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