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天中午,在學校的便利商店購物,學生擠滿整個店,收銀台前大排長龍,隊伍往後延伸之後,就不知道誰才是站在正確的位置上了。我站在後頭耐心地排著,總覺得移動甚緩,可是收銀台前明明一個接著一個付帳離開,仔細觀察,不難發現學生的排隊技巧。有人趁著隊伍不成形而往前擠,有人另外重新自成一排。即便整個店失了秩序,也沒人吭一聲,這該算是個人的好修養?還是集體性自私?排隊的公德心在這種情況下真的是奢求,就算這些學生有公德心,也不願在這此時表現出來。
在日常生活中,不排隊的行為不足為奇,連小學生都可以指認出來。但是,排在我前面的幾位學生的插隊行徑,讓我頗為感嘆。這幾位學生挑好了東西後,並未排隊,而是找前面熟識的同學搭訕聊天,接著很自然就將東西交給對方代為付帳,自己則在外面等候。這種託人代付錢,當然也是不守排隊秩序,但卻又與上述那些行為極為不同。其中差別就在於,這幾位學生為自己塑造一個看起來不像違規的情境,好像當時的互動是朋友意外相遇聊天,而代為付錢,只是朋友間舉手之勞。剎那間,不排隊這件有違公德心的事消失了。
這才是讓人憂心。學生們其實早知道,插隊、爭先恐後的行為會被斥為不道德的,只是,這些道德知識並未使他們尊重秩序,反而促使他們想辦法避開涉及道德判斷的處境。一旦學生們避開了道德判斷的處境,也就沒有所謂的對錯可言。簡單地說就是,學生變得精明,也變得沒有道德擔當。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考試上,例如,有些學生常常相互抱怨系所的課程並非他們所要學的,或是反映某些課程教學不佳,這種預先(或事後)私下安排的不滿與批評能夠得到他人當場的認同與同情,進而使作弊行為變成朋友間相互同情與試煉友誼的事。結果,作弊再也與道德無關,根本不需要任何合理的藉口。
也因此,每次聽到教育單位要加強道德教育、公民教育時,我總有幾分失望。當道德教育愈多時,學生也愈會創造躲避道德評斷的處境。對此,我一時也沒有根治之道,只能自我警惕,隨時機會教育,提供明辨是非的看法,以平衡他們「無關道德」的想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