壹、前言
《易經》六十四卦中,處處顯出啟示與教化的意義,而論道場教育內涵,最具體的,又莫過於蒙卦,最能直指要旨,明白地告訴學習者,要去無明、現本性,論述頗為深入而具體,本文將從蒙卦的卦爻辭給我們的點化中,去了悟修行妙諦,而證入甚深般若三昧。
貳、蒙卦卦名的由來及其妙義
一、從字形來演義
1.蒙字從其字形,亦可悟出端倪,而得見其蒙昧,而待啟蒙之狀。蓋眾生受無明蒙昧已久,有待
明師的啟蒙與引導。
《說文解字》云:「蒙,王女也,從艸,冢聲。」王女即女蘿,又稱菟絲,乃蔓生草名,菟絲多纏附在其他植物之上以營生,故有被覆其外之意,菟絲草繁茂時將樹遮蔽,其下陰暗,表示蒙昧不明,陰暗遮蓋之意。因此,蒙可引申為啟蒙待明之含義。眾生歷劫以來,蒙昧已深,心中茫盲不知所之,有勞真理的啟化與點破迷濛。
《說文解字》云:「教,上所施,下所效也,從 孝」, 音ㄆㄨ,小擊也,治事也,上從 以之示儆,下順之而從所施為教。即前輩對後學指導督責以期其能明白佛規禮節之真諦,悟入心性之要方,日日提升之意。
《說文解字》云:「斅(學),覺悟也,從教ㄇ,ㄇ,尚矇也,臼聲。」覺悟在使受教者去其蒙蔽而自覺自強,又以臼,象兩手以去其蒙,有兩相扶持之意。
斅須教者與學者相互扶持。斅為學之古文。道場教育即前輩對後學的慈悲與開示,終能手牽手,心連心,共向理天之途邁進。
教育是以人類經驗為內涵,而借人我互助,以達到社會共進的歷程。而道場教育內涵應包括德、智、體、群、美五育並重。教育是指教者和受者雙方活動的過程。一方是教者在施教,而另一方是受教者在學習。即在教與學的歷程中,使我們得到寶貴經驗,無論知識、技能和道德各方面,尤其是道念與心性的證悟,均得當下啟迪。
2.宣聖解「蒙」曰:
「蒙卦辭義,取蒙昧之象,亦萌育之形。故蒙字上有草,下為ㄇ(同冒),而中藏豖,明其外為草昧,上被蔽障;中如豖之蠢然欲動,以其內愚鈍無知,而外昏暗,心蠢動而形粗率,草草然之象,昧昧然之形,貿焉求出,突爾以生,如草木之萌,其勢勃焉;如布襆之冒,其見默焉;如愚妄之畜,其行止忽焉。」因此,蒙字本身即具有教育昏昧,使其日日提昇與成長之義。
3.蒙字有啟蒙、發蒙之義,為人類能夠綿延不絕的根本因素,故六十四卦排居在開天闢地,於人類始生之後,首要重視的大問題,故列居卦序第四,其來實有自。而學道與進道的真諦,正是心性開啟的重要步驟。
二、從《序卦傳》論蒙卦的由來
《序卦傳》云:「屯,物之始生也,物生必蒙,故受之以蒙。蒙者,蒙也,物之穉也。」
天地生萬物以為屯,屯之後萬物叢生,人居其中,為了生存下去,必須有所教育,因童稚之期可塑性最高,有待教以生存技能,教以學天效地的德業,故稱「蒙以養正,聖功也。」,故教育被譽為國之根本,明道、成道的階梯。由下學足以上達,透過教育的薰陶與影響,不僅可以洗濯習性中幽暗的層面,更可開拓出人性中聖潔的本象。
蓋屯為初創,蒙為迷昧,兩卦互為顛倒(綜),構成一對,蒙卦的真諦在於蒙昧不明之際,學道、修道首要之工作便是開啟性靈的教育了。
三、泛論蒙卦卦象、卦德之義理
蒙卦由上艮下坎組成,艮之「卦象」為山,「卦德」為靜止。坎之卦象為水,卦德為陷險。就形象的理論來看,山之下有江河之水氣不斷上昇,形成了煙霧,造成渺茫與朦朧的情狀,就有如一座山被五里霧所罩,日月無光,蔽了視線,無法分辨方向。就卦德言,象徵著一個人,前阻於山,後困於險,前進後退兩難,顯出愚昧、懵懂、闇弱之情狀。故當人在生死輪迴,智慧未明,未得究竟之際,須靠明師的傳道、授業、解惑,經過開竅而豁然悟通的。
四、由蒙卦的成卦主論蒙之廣義
蒙卦的九二爻稱「包蒙」,陽爻居陰位,得中道之位,剛柔並濟,有容乃大,二爻可以貫通上下,為蒙卦之「師」,因他最善於因人施教,大大發揮了蒙卦教育功能。蒙卦的卦象既是山與水的組合,孔子曰:「仁者樂山,智者樂水」,仁為慈悲喜捨的發揚,智為斷迷去惑的舍利情懷,故佛家講「悲智雙運」亦是蒙卦精神所要學子涵養的那顆軟柔心,及法喜充滿,晉而培養其才能與智慧,終得以成己成人,己達達人。故蒙卦以九二爻為成卦主,帶動整個蒙卦「十年樹木,百年樹人」的終極目標。
參、卦辭
蒙亨,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利貞。
【譯解】
「蒙」代表目前是迷昧無知的狀態,然而透過「道場教育」的功能,蓋發心求道者的可塑性最高,只要有明師的指點,經傳道、授業、解惑,啟其自性門戶,必然會前途光明,得大亨通的。
而啟蒙教育最重要的方法,是要激發學習者的強烈動機、自覺、主動積極,而不是一味的由老師去要求學生,如何如何做,這種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成果,勢必無法彰顯的。
在教育心理學上,還有一項重要的條件,那便是「誠信」。就好比占卜這件事,求占者宛如學道者,神靈有如明師,求占者,透過蓍草占卜,如果是存乎真誠的一片初心來請教,神靈也一定樂意為他回答疑難問題。一旦神靈回答是「凶」,不合求問者心願,反覆再三要求占問,好似不問到「吉」就沒完沒了,這是對神靈的不信任,稱之為褻瀆神靈,神靈就不再回答了(不靈了),因為這樣非但不能解惑,反而增加疑惑。同理,學道者請問前輩者時,若再三的刁難,一定要前輩者順從你的意見,這樣也是一種褻瀆,身為前輩者有權不回答,以端正學道者這種自大、不受教的心態。
依上所述,得知教育的宗旨,是利於走向尊師重道,這條正軌的。
【對蒙卦卦辭的解析】
(一)
大哉蒙卦!「教育」是人類號稱萬物之靈特有的工作,一切文明、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是因為教育的傳播,才能不斷的發展,故知「教育」實為人類百年的根本大事,舉凡古今中外欲謀求國泰民安者,都必須賴於正確教育的施行。一個修行者,更須透過明師的指點,方得以證悟大道,覺悟無上妙諦,究竟涅槃。
整部《易經》有多處均論及教育的啟示,而蒙卦則為最具體的陳述,被尊為古代教育原理的百科全書。
從卦辭中得知《易.蒙卦》論道場教育的三大中心思想如下:
1.肯定道場教育是引領人類走上真善美路徑的重要法門。故開宗明義即贊曰:「蒙亨」。
2.強調道場教育思想首重「學習動機」的建立。故卦辭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
3.提出道場教育的根本理念是誠信與尊師重道。故卦辭曰:「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
茲申述如下:
甲、蒙的字義為蒙昧、幼稚、愚昧、闇弱。個人的愚昧有待明師的啟迪,使之開竅,而得以啟開妙智慧,由凡入聖,圓覺證真;而社會國家的闇弱,則有待負有牖世覺民的領導者施行教育工作。屯卦中的「利建侯」為「作之君」,今蒙卦中的「蒙亨」便為「作之師」了。有了教育可以化愚為智,化不明為通達明暢,化不肖為賢聖,國家、社會、道場等自然亨通了。
乙、「學習動機」是學習成功的催化劑。故現代中西方的教育專家,一致肯定學習動機的強弱,與學習成果成正比。如果學生缺乏學習動機,而祇靠老師填鴨式的灌輸,教育效果必然無法彰顯。故教師的職責便須運用各種情境,去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讓他們主動提出問題,自覺又積極,老師再透過因材施教,觀機逗教,以臻至教育的理想目標。
「唐宋八大家」為史上公認的文哲專家。其中,唐代有兩位(韓愈、柳宗元),而宋代六位中,蘇家一門便居其半數,合稱「三蘇」,史載蘇洵(老泉)便是能激發兩個兒子學習動機的高手。
據野史軼事的記載,蘇洵年少好遊蕩,宛如今日的不良少年,出門成群結黨,佩刀相隨,霸氣十足,經常取物賒欠不付錢,自以為是,令全鄉人敢怒不敢言。
有一次,為炫耀自己的能耐,帶著八歲、六歲的兒子軾、轍同行至菜市場,任意拿東西,言是賒欠,又打算不付錢,隨後就問兩個孩子:「你們看爹神不神氣啊!你們要什麼,有什麼!」
「我們慚愧死了,原來老爹是強盜!」兩兄弟大叫後,轉身跑離市場。
蘇洵追了過去,問該如何做,才能贏得孩子們的尊敬。蘇軾答以:「應拿錢去還人家,向他們賠罪認錯。以後若能在學堂的功課上比我們好,我們兄弟一定敬重您、佩服您!」
一向不服輸的蘇洵,自忖:「遊蕩多年,只有贏得儸儸弟兄們表面的威服,卻讓自己兩個兒子看不起,怎了得?」當日便金盆洗手,放棄當黑社會的老大,解散小流氓團體,決心專志讀書,期盼兩個兒子能對他口服心服的敬重,便一口答應隨蘇軾兄弟前去學堂,同拜兒子之師為師。這便是《三字經》中敘述蘇洵近三十歲,才開始發奮讀書的典故因由。
蘇洵與兒子約法三章,依每個月月考成績為憑,如果兒子成績優於父親,則父親當馬讓兒子騎,在校舍爬三圈;若兒子成績不如父,則該月不發零用金,沒有糖果吃。父子手指頭打勾勾,一言為定。
起初半年,蘇洵只有當馬被騎的份,後來老師借給他一本書,他日夜苦讀,終於成績優於兒子,並連續贏了三次。
有一天,突然接到家書,蘇洵老母親生病,他向老師請假一個月返鄉探病。臨行前特地叮嚀兩個兒子好好讀書,並加上一句:「不得擅入我書房」。
等蘇洵一離開,蘇軾立刻聯合其弟蘇轍入爹書房一搜,原來父親所研讀的秘笈為《戰國策》。兩兄弟於一個月內即將該書背得滾瓜爛熟,從此文章大為進步。
這則宋代軼事,或許為後人所編,但充分的說明蘇洵善用引起「學習動機」的情境,激發兩個兒子強烈的企盼、積極、主動、自覺的心,故學習效果彰顯而奇特。因此,父子三人終能同登「唐、宋八大家」之榜單,其來實有自啊!畢竟老師要逼學生讀,與學生主動爭取要學的效果,自是天壤之別的,故蒙卦卦辭方曰:「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依乎此,尊蒙卦為中國教育思想的濫觴,一點都不為過。
《禮記.曲禮》亦云:「禮聞來學,不聞往教」及《學記》載:「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牽,強而抑,開而弗達」「善教者,使人繼其志」「善學者,師逸而功倍,又從而庸之;不善學者,師勤而功半,又從而怒之。善待問者,如撞鐘,扣之以小則小鳴,扣之以大則大鳴,待其從容,然後盡其聲,不善答問者反此。此皆進學之道也。」再再均說明「學習動機」的重要性。身為前輩者若善於引起後學們強烈的學習動機,則學道者必因其主動、自覺而開啟慧命,自可繼志發揚聖學的。
丙、蒙卦的教育哲學強調「誠信」更重視「尊師重道」的真諦。誠信為人道之基,誠者道心易發,所謂的「真理無他,唯信能入。」佛云:「信為道源功德母,長養一切諸善根。」孫中山先生曾說:「吾心信其可行,則移山倒海之難,終有成功之日;吾心信其不可行,則反掌折枝之易,終無收效之期。」能對老師有信心,亦是一種「尊師重道」的表現。孔子弟子三千,賢人七十二,他們拜師學道之誠敬,努力向上之精神,為人們楷模。周文王、周武王均對其師恭敬請益。漢明帝、章帝對老師必行弟子禮,其「尊師重道」的人格,至今仍被傳誦不已。《禮記》曰:「師道立則善人多」。《學記》亦云:「君子之于學也,安其學而親其師,樂其友而親其道。」故知尊師為教育成功的前提。
一位好前輩,一定培養出後學們的自覺性,懂得舉一反三,學以致用,故孔子強調:「不憤不啟,不悱不發,舉一隅不以三隅反,則不復也。」孔穎達註曰:「孔子與人學,必待其人心憤憤,口悱悱,乃啟發為說之。」均與蒙卦卦辭所說的「初筮告,再三瀆、瀆則不告」有異曲同工之妙。一旦對前輩有褻瀆之心,即為大不敬,《易》曰:「不誠無物。」前輩有權不理,「不理」亦是糾正其人格的另一種教法啊!
(二)
人落後天,積習已深,亦為「蒙」。如能在因緣成熟下,得明師印證,亦可還我本來面目,而得大亨通,所謂「一理通,萬理徹。」即是,終必利貞義和的。
惠能大師生於當時的蠻荒之地,被稱為「獦獠」,每天以砍柴為生,與山林為伍。直到廿四歲的某一天,因賣柴踫上了住在客棧的安道成誦讀《金剛經》,終於開啟其自性的呼喚,自性金剛的啟示。知五祖於湖北黃梅東禪寺傳授心法,便激起他追求生死大事的熱切殷盼,一鼓作氣用了三十多天,走了一千三百公里,跋山涉水,餐風露宿,用心情切,遠去禮師,惟求作佛,不求餘物。如此為法忘軀的情懷,正是蒙卦卦辭「匪我求童蒙,童蒙求我。」的最佳註解。終促使惠能成就一代宗師,直指人心,見性成佛,啟發眾生自心頓悟之功夫,提昇人類內在精神之價值,為後世眾生立下人人可以成佛的信心,其理念讓中國思想界帶入了一個新的旅程,也震撼了整個世界思潮。六祖的成就與《論語》「博學而篤志,切問而近思,仁在其中矣!」是相互印證的。
「誠信」對進德修業的進程而言,是極其重要的標誌,因為《中庸》共三十三章,一言以敝之,「誠」而已。誠最能感動天人神靈,故必「初筮告」,將會為其點出生命的哲理,告以吉凶悔吝。然而,一旦信心發生動搖,「再三瀆,瀆則不告」一切自然不靈了。至於「尊師重道」的問題,中國早有「天地君親師」五尊之說,師嚴而後道尊,也是眾所公認的。
故知,凡誠心接受啟蒙,自然必得「利貞」的結局。關於蒙卦在《易經》四德中,能得亨與利貞之因由,宣聖對此有一番詳論,錄之如下:
「蒙卦彖辭,亨利貞三德具備,而亨在前,利貞在後,不連興者,以亨屬天道,利貞屬人事也。利貞者,人道之本,人事必先利貞,而天道則首元亨,蒙之為用,重在己之修德。以時當臲卼,道當蒙昧,處勢之阻,行地之困,上無可進,前無可為,故以積德為宜,勵行為本,利貞者,德行之基也。免咎曰利,全生曰貞,利貞之稱,君子所以成道也。故蒙亨天道,必由利貞致之,利貞不失,自達於亨。」此段妙義與彖傳的「蒙以養正,聖功也」一語前後呼應,妙不可言,也與乾卦「各正性命,以保合太和,乃利貞」同樣的呼籲。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