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年代的電影,似乎都要重口味才會合觀眾的胃口,要美色、煽情、血腥俱全才能獲得觀眾的青睞;一些偉大的電影,卻往往因為淡如水的深度,而受到忽略,甚為可惜。1982年的「甘地」(Gandhi)就是如此,當年雖然風光地抱走奧斯卡(Academy Awards)八項大獎,但多年之後,在台灣已經銷聲匿跡,唱片行、電子街、各級圖書館中幾乎看不見這部經典鉅片的身影,也少有人知道它的存在。幸虧後學在找尋歷屆奧斯卡最佳影片時,無意間在母校圖書館中瞥見,才得使此片重見天日,讓各位前賢有機會再次認識這部不凡的鉅作和一位不可多得的偉人。
「不因權勢求名利,但願同胞得自由」的「Bapu」
國父孫中山先生曾經說過:「立志做大事,不要做大官。」妙的是,這句話正好在另一位國父──聖雄甘地身上充分展現出來。正如本片透過記者的開場白所說的:「聖雄甘地,既不是軍事將領,也不是地方首長,也沒任何科學成就可以誇耀,也不是個名藝術家,然而世界各地人士,包括各政府代表及高官貴人,在此齊聚一堂,向這位綁著纏腰布的棕膚色小個子致最後的敬意,他領導印度走向自由。」
甘地一生值得世人敬佩的,是他天下為公的精神,他不求名、不求利,雖是區區一介平民,但他在印度具有呼風喚雨的能力,饒是如此,甘地並不因此就濫用自己的影響力,為自己謀求一官半職,或是藉此斂財,過著奢華的生活。相反地,他從未身負公職,生活也極為儉樸,連衣服都自己動手編織。念茲在茲的,就是自己的同胞,他的一生、他的家、他的健康,全部無條件地付出給印度,也為此,印度人才滿心感激地稱呼他一聲 「Bapu」(父親)。
本片片長三個多小時,難以在有限的篇幅之內道盡其中精彩之處,所以僅就下面幾點稍做介紹,其他留待各位前賢觀賞時自行體會參詳。
傾慕西方文明的律師,化身為對抗不平等的實踐者
甘地並非一開始就是我們所熟悉的模樣,一副面黃肌瘦的苦行僧。他原本是位律師,是位高知識份子,所以很懂得自己的權利。剛到南非時,買的是一級車廂的票,卻因為種族歧視的關係,被要求換到三級車廂,堅持不合作的結果,就是被列車長扔下車,自此之後,他開始利用本身律師特有的精明幹練,轉做對抗世界上不平等、不公義的最佳利器。
在南非,和平的不合作運動
當統治者不仁時,人民自然就不義,結果往往流於暴力流血衝突。對此,甘地說了一句相當有智慧且發人省思的話:「以眼還眼只會使整個世界都盲目。」在南非,當時英國政府剛立法要求印度人民必須留指紋,且規定非基督教的婚姻都不算數,如此一來,英國警察就可以為所欲為,隨意進出,因為印度人民的家不能稱為「家」。所以可以想見在印度人民的集會上,一定有人會煽動以暴力的方式,對抗英國的暴政,有人甚至揚言死不足惜。面對如此以暴制暴的情緒,甘地很有智慧、很有技巧地用下面這一段話化解開來:「我很欽佩你的勇氣,我也需要這種勇氣,因為我也願意為此主義而犧牲。但是,我的朋友,我不會為任何主義而殺人,不管他們怎麼對待我們,我們絕不還擊,絕不殺人。同時,我們也絕不印指紋,誰也不印……我要求你與其對抗,是要對抗他們的憤怒,而不是挑起他們的憤怒,我們絕不攻擊他們,但是我們將承受打擊,經由我們承受的痛苦,他們會看清自己的不公正,這和攻擊他們一樣的具有殺傷力。」
我們可以從甘地的這一段話,看出一位聖人的智慧和慈悲。一個以暴力流血建立的國家,或是一個習慣以暴力解決爭端的國家,必定會為暴力流血所困,人民生活從此便不得安寧。甘地對非暴力手段的堅持,使南非的人民都回復了理性,不再選擇瘋狂、盲目的暴力手段。而甘地後來則是更進一步將南非成功的經驗帶到印度,帶領印度走向自由,真正和平、安全、沒有暴力陰影的自由。
(未完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