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師的

聖職與使命

重德道學院第五屆學員講師班第二年面授課程
◎ 前人慈悲 編輯組整理

  天恩師德,上天慈悲,讓我們可以在繁忙中聚在一起研究道理,在這樣非常的環境中,大家從遠地來到這裡,這種精神實在可以感天,也可以感人。

教是富有不窮,學是接受

  身為一位講師,就是從我們的學習當中,奠定未來教人的基礎。不管在任何環境,教與學是相長的。「教」就是我們本身要「富有」,若是胸中一無所有,能教什麼?因此,對於講師所有一切應具備的,我們要去補充,不能夠「窮」 。「學」是什麼?「學」就是接受。這幾天有許多位講師會將大家所需要的補充給我們,如果我們不能接受,那就會「一無所學」。學習當中有好的地方,我們把心安住來學;不好的地方,我們也要學,學習在這個立場要怎麼做,才不會重蹈覆轍。

教是教化,指引迷津

  教是教化,指引迷津。不但指引人家迷津,藉機緣也指引我們自己的迷津。在教誨的過程中,把不懂的變成懂,不明白的變成明白,並且藉著這樣的機緣,讓我們變成教人的一分子,發揮我們的能力。

  作為一個講師,就是代天宣化,這是一個了不起的神職。我們大家看一看「天」,自古到今它就是一個不倒翁,永遠依時序而行,具備這樣的條件,才能代表天來宣化。因此身為講師,自己要先用心才行。好比今天我們講經典,講道德經就代表老子,對於經義就要深切的探討、溫習、實踐,經過一番修持功夫,在靈修中明瞭它的奧義,方才可以深入我們的腦海中。

先學後教,教學相長

  在一教一學之中,能成己成人,人我相互提昇,達到教學相長的境界。所以要擔任講師,對於未來的計劃,一定得「先學後教」。所謂「學,然後知不足;教,然後知困」 。因為學,才知道自己不足的地方;將來有機會教人,一定會遇到好多困難。所以在「不足知困」的環境中,我們自己不斷提昇,進一步從困難中,了解情理充實的重要。更加了解到自己也是在學習,了解到人大都是「學而知之」,很少有「生而知之」的,進一步能諒解他人不足的地方,幫助他能在溫馨的道場中成長。

風範應謙恭和藹

  講師的風範也很重要。站在台上要合理合情,要有特色與風度。平常學習講道,與人接觸談話,應該謙恭和藹,非常之謙虛、非常之恭敬。所謂「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希望人家愛你,就靠你愛人而來;希望人家來敬你,就靠你敬人為原則。謙就是下,以別人為高,謙恭非常重要。我們今天所講的是上天之道,應該要把上天萬有俱全的精神拿出來,然而,我們雖然代表聖賢仙佛,但我們畢竟還不是聖賢仙佛,所以一定要謙下而恭敬,這樣才能將自己的立場保護得很安全。在態度上,要和藹有禮。道場並不是發號施令的軍訓教室,講師要能將裡外修持表現在我們身心,讓人家看到我們覺得好舒服。很多時候我們講道很激動,但心裡是平衡的,不會怒髮衝冠,也不會語氣傷人,這在講台上是很重要的。

講師不為名聞利養

  在心理上,要「不為名聞利養」 。今天我們上台來代天宣化,不是為了名利,為了其他的企圖,這是我們每個人的心願,也是我們的機會,可以代表上天來盡一點能力。要名要利的話,應該到社會上去爭取。你能盡心盡力,所有的一切,不需要去表揚,上天一定會賦予給有緣的人,讓每個人都知道。所以我們在心理上,不要為名利而講道,也切記不可為了想勝過別人、為了比較功德而說法,這是每位講師修持的重要功夫。每個人應為宣揚上帝之真理而說法,為了助眾生修行來宣化,為了讓自己、讓世上的眾生可以立愿了愿,這樣子來說法可以消自己的冤孽,也可以消人家的冤孽。由於我們是藉上天的因緣來接近聖人的道法,因此,如果心中還有怨氣沒消,也會在教學相長下,自己覺得好慚愧。自己改毛病,也幫助人家改毛病;自己除煩惱,也幫助別人除煩惱。這樣的說法,保護性就非常之堅強了,可以救己,可以救人。

保持齋莊中正、不卑不亢

  由於知道我們說法的起源,由於我們耐心地發揮自己真正的能力,所以在說法中,我們就能保持齋莊中正、不卑不亢的莊嚴風度,以發揚道真、理真、天命真及三教經典作為依皈。在講道中,除了真道真理,就不會參與自己的意見,因為我們的意見一參與進去,就會有是非。聖人教誨留下來的經典,我們不能隨意改變,因為我們的心還沒有悟到最高境界。

講道不談顯化、不論政治

  在講道中也不談顯化。顯化是微妙的事,是一個機緣,不是每次都看得到的。談了之後,若不是親見,則容易變成謠言惑眾。同時也不談政治。我們今天雖未出家,乃是在家修,其實可算得上是出家修持,因此,不要去議論政治,只要單純地以修身煉性作為我們的不二法門,以誠意正心作為修持的工夫,以成道作為最高的目標境界,如此才能指引同修體會天道真正的奧義,了解師尊師母的救世精神,明白師尊母將救世之聖職交給我們的大恩大德與尊貴殊勝。

圓融十方,面前不讚易,背後不談難

  先把握好這些重點,接著要注意到自己處事待人的方法。身為講師,接觸的範圍很廣泛,在講述前賢的種種舉動時,一個講師的立場要注意的:我們在任何的環境中,要有圓融十方的品德。如果我們不重視自己的品格,講什麼都沒有用。最簡單的,作為一個講師,好多人認識我們,他們會參與我們,所謂「面前不讚易,背後不談難」,每個人在人後多多少少會有幾句不中聽的話,這是很不適當的。嚴格來說,在人前不讚美對方,也是我們失覺之處,因為不能讓人家感覺心裡愉快;在人家背後談論,更是我們失察的地方,作為一個講師絕對不可以觸犯。

圓是無缺無多,融是相和

  什麼是圓?無缺無多,多了尖上去就不圓,缺了一角也不圓,所以不可有尖有角,圓了才能轉,才活潑玲瓏。在台上講道,所有一切都要活潑玲瓏,來往無阻礙,如果受到阻礙,那就是不圓。「融」就是相和在一起。今天我們大家聚在一起,你看看雖然這麼多人,我們其樂融融,這是大家能「合」,因為我們的心念只有一個,沒有其他的雜質在裡邊,這樣的境界就叫「融」 。好像作菜的「酸甜苦辣鹹」五味;作畫時的「紅黃藍白黑」五色;由家庭到社會國家的「君臣、父子、夫婦、兄弟、朋友」五倫;音樂的「宮商角徵羽」五音;天地的「金木水火土」五行,分別雖多,能互相配合,就能相得益彰。好比五味調和,煮的菜就好吃;太鮮艷的顏色加上其他顏料,就變得非常之柔和;一個家庭能遵守五倫,大家能配合,就能享天倫之樂;不論哪一種樂器,演奏時音調相和就悅耳,可聽到高山流水、悲歡離合等感人旋律。

圓融相遇,十方如意

  圓融相遇,就能十方如意,無論哪一方面都能令人得到愉快的心情,大家能完全配合,就不會損害到對方。如果說我們心中有一個不平之氣,使得我們沒有圓融的心情,想出來對付人的方法是又尖又毒,好像一枝無形的箭,這樣的話,是既損人又損己,對人沒有益處,對自己也失掉德性。

要見人長也見己短

  所以在「圓融十方」的品德中,我們要愛人。這個愛是廣泛的愛,大家互相關心,而且一定要有「恕道」,內心才會平靜。不如意的事不能有怨氣藏在心頭,否則你的愛心付不出,連關心都沒有了。往往我們最容易犯的過,是「不見人長」 。「不見人長,愚也」 ,人家的好處、長處我們沒有看到,這是愚笨的;見到人家的長處,故意忽略不予理會,或是不知足,要求很高,任何事總覺得不圓滿,這是愚人中的愚人。「不見己短,惡也」,不肯承認自己的缺點是惡人,這點是我們大家的通病,常常自己做錯事,別人提醒我們,我們會說「沒關係啦!」別人再說,我們就老羞成怒,這樣子掩飾自己的缺點,是惡人中的惡人,不好之中更加不好了。這點通病大家要明白。

講師要知仁兼備

  更進一步讓自己在修學當中能海闊天空,學習「青山長在,樂水無止」的行跡,那麼樣的自然。論語上孔子說:「知者樂水,仁者樂山」。這兩個重要的道理,就是要我們作為講師的人,把「智」與「仁」當作兩個重點,因為「知者動,仁者靜,知者樂,仁者壽」 。我們先來了解水的性質:水是清的,沒有雜質;又是明的,一點都沒有掩飾;還是動的,它可以移來移去;也是活的,可以應萬物。所以智者就像水那樣清楚。一個有智慧的人聽話、講話、看事、辦事,對事情的立場、真假,都分得好清楚,好明白,為什麼呢?他的心非常靜,遇到外面的拂逆時,靜能生慧,在環境中可以明白一切,辨別是非,因為他沒有煩惱,了解世界上不值得我們去煩惱,當下的境當下就停止,解決就沒有了,但是我們呢?當下解決之後會記在心中,藏在心裡,永遠不放過。這就成了我們的雜質,變成不明是非,也不清楚,也不明白,於是煩惱多多。所以智者能清楚、明白、辨是非、拂煩惱,他的動與流是無止的,所有來的一切都幫你洗刷沖掉,你看水往東流,它永遠不回頭的。因此,當下該止即止,還能活潑玲瓏,這是「智者樂水」的道理。

安命不攀緣,故壽

  「仁者壽」 ,一個仁愛的人,一定能長壽,這是因為他內心敦厚,不消福報,而且穩重有涵養,又不容易衝動,引起內心的煩躁。所謂「仁者不憂」,仁愛的人不會有所憂慮,因為他覺得付出是應該的,給出愛也是應該的,付出時不擔心對方恩將仇報,不會有種種憂慮的心情,所以能「安命」 ,能靜靜接受所有因果、輪迴、生死,知道什麼都是應該受的,而不向外攀緣。我們就不是了,不安於命,內心掙扎,不屬於我們的,我們硬要攀一個關係,導致憂心煩惱得失利害,而減損我們的壽命。

一理而通,運行無止

  智是動性,仁是靜性,合起來說,就是法天法地。天在變化,地不變,靜動在太空之中,一理而通,天地之法則只有一個道理並且相通,所以可運行無止。因此,修行要學青山常存,樂水無止。永遠盡我們的能力付出,不要攀緣,不要執著。

舌為禍福之門

  作為一個講師,一言既出,要非常小心。所謂「舌為禍福之門」 ,舌頭可說好話,招來福德,種下好多福報;也可說惡話,招來禍害,種下無限禍根。好多人會顛倒是非,把一句正面的話講成反面,反面講成正面,這是千萬不可以的。今天我們如果捏造謠言,顛倒是非,挑撥離間,想一想,因果若真,將來將打落那一層地獄?老師曾慈悲:「言語知節寡愆尤」,講話中要知節止,該言則言,不該言則不言,那你的過失、冤家就會越來越少。修道只求無過,能無過,便已滿心歡喜,如果還不小心擔過,不是很不值得嗎?

言多取厭,虛言取薄,輕言取侮

  在人群中,言多取厭。俗云:「一言不中,千言無用」 ,不要在一旁講太多無益的話。一個有智慧的人,話的用意在哪裡,他馬上了解,講太多不該講的,就惹人厭棄,這是最不好的後果。而且「虛言取薄」,虛假的話,好比問他:「你明天來嗎?」「好啊!好啊!」到了明天不見人影,告訴他:「你要小心啊!」他說:「可以!可以!」到後來也沒結果。從今之後,你失去保護的能力,別人也保護不了你,每一個人對你的看法越來越不對,不是別人看輕你,而是你自己取薄於自己。還有「輕言取侮」,隨便答應、隨便講話,別人能贊同你嗎?

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

  因此,身為一位講師,時時要謹言慎行,因為「一言興邦,一言喪邦」,一句話可以彌補別人的短處,一句話也可以抹煞別人的長處,甚至完全否定一個人。聖人說:「可與言而不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言,失言,君子不失人亦不失言」 。該講的講,不該講的不講,千萬不可顛倒。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

  平時講話要秉持良善的心來付出。人家說「良言一句三冬暖,惡語傷人六月寒」,我們在上海有「三冬天」 ,就是冬至後的三十天,那是最寒冷的,一句善言,好比在這樣寒冷的三冬天給人溫暖;一句惡言呢?六月是很熱的天,霜是九月才有的,六月下霜不合時令,會損害農作物,一句不懷好意的話,好像六月下霜一般,已經傷了人的心了。所以在學言當中,「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修道無過已經很難,莫再因不適當的言語而擔過,這是講師要特別小心注意的。


        

  博德季刊第五期
  特稿
講師的聖職與使命
  慈語甘泉
祖師慈賜
恩師慈賜
活佛恩師慈囑摘錄
  重德道學院特槁
重德道學院易經課程記要( 二)
重德道學院2005~2006年面授課程時間地點
教師人才班參班心得
教師學員班
  道場行誼
泰國法會心得
2005年美加日隨行記趣(一)
覺醒─參加2005年台灣區暑期青少年夏令營感言
2005年美加隨行記趣照片集錦
  封面封底介紹
新化道院簡介
  道場加油站
生死事大
  處世錦囊
尋找生命之泉
活動報導
兒童讀經班教學成果照片集錦
兒童讀經班教學成果
崇聖寶殿聖樂團
專題報導─正信真君
正信真君專輯─前言
父親的剪影
杖履生追隨─懷念潘宏荃前人
高風亮節的風範─潘前人
懷念潘前人的恩德
感受與啟發
一位充滿無限愛心的偉人
雪地上的足印
儒者之風
永懷潘前人
潘前人 永遠懷念你
  小 品
廣結善綠(上)
心靈SPA
生活智慧故事
特別企劃
台灣藝術文化新殿堂 奇美博物館
徵求感人故事
編輯小語
食譜/白玉小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