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感謝天恩師德,前人慈悲,院長、副院長以及各位講師的苦心成全,後學才可以完成重德道學院所舉辦的講師班。經過整整四年的研習,後學真的得到很多;但是學得愈多,感到自己懂得愈少,在感恩之餘,心中亦有點迷惘。在誠惶誠恐的心情下,寫下一些內心感受,未敢言為心得;談到建議,感覺道學院安排得很妥善,只有一點點提議,有不盡之處,懇求慈悲指正。
綜合四年的學習,在課程編排方面,後學感到非常全面,完全是一位講師所需要學習到的。首先說說在經典研習方面,包含了儒家經典的四書──《大學》、《中庸》、《論語》、《孟子》,五經之一的《易經》;佛家的有《金剛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六祖壇經》;在道家方面有莊子的《南華經》,老子的《道德經》及《清靜經》;在耶教方面曾學習《聖經》,及回教的《古蘭經》等等。以上經典除了耶教的《聖經》,回教《古蘭經》及儒家《易經》外,其餘儒釋道三教經典已在香港用了約十五年時間在前人慈悲開辦的「經學班」中學習過了,這四年講師班再次學習,亦沒有初次學習那麼辛苦,且能溫故知新,有另一番新體認。後學感到比較辛苦學習的是最後一年學習的《易經》,因在香港從未涉臘到這一部經典。起初覺得卦爻太複雜、難記,後來明白了「無極而太極,太極生兩儀。」,六十四卦都是從「一陰一陽之謂道」變化出來,便理解、易記了。自思如真要通達《易經》,非要下番苦功不可。
後學感受到講師班所編排學習的五教經典,除了《聖經》和《古蘭經》外,其餘儒釋道三教經典都是挑選最具有代表性的。因經典數量浩瀚無涯,窮一生的時間也看不完,更不要說學習了。而天道弟子亦不是出家人,要自力更生、維持家計、照顧家庭。前人慈悲知道各人能付出的時間很有限,於是挑選學習最有代表性的經典。這如同食物很多,不能每一種都吃時,就只能挑選一些最有營養的,能養活色身的就是了。譬如佛教的《大般若經》,窮一生之精力也無法看完,所以只有挑選《金剛經》和《心經》。因為《金剛經》是《大般若經》的骨,而《心經》是髓,學習了這兩部經,就可把《大般若經》的骨髓理解了。這也是前人的苦心、前賢的安排啊!
還有哲學講義方面,儒家的、佛家的、道家的、基礎西方哲學、基礎輔導學……等,均一一供我們閱讀,務求學習後,他日在講道時可做為參考、運用。
說到面授課題方面,前人真是花盡心思。四年裡面,後學將前人與四位講師所講解的課題都筆錄下來;其中除了經典導讀外,其餘的也都是做為一位講師應該做到的。
在每一年講師班面授時,前人慈悲開示的課題中,較為印象深刻的是:「講師的聖職與使命」,「講師的意義和價值」,都是談及講師的使命觀;「修養自心功夫」,說及講師的修養心態、風範;「自在圓融妙方」……等課題。前人深深地期盼每一位講師明暸自己的使命、應具備的心態,最重要的是培養修持心性功夫。她說講道不要為名聞利養,不要為勝過別人而說。要名,到社會去爭;要利,到商場去爭;講道是不求名利的。記得有一次她老人家說過,講道不同於演講,講道最重要的是要與聽者契機,讓他們能加入修行行列,啟發修行智慧,立愿了愿、消業解怨,讓眾生能離苦得樂。而演講則只是表現自己世間見識,藉以贏取臺下掌聲、讚美聲,讚美完明天就會忘記所演說的了。她老人家所慈悲的,字字刻骨銘心、字字珠璣,語重心長,都是希望我們能成長,代天宣化。更難忘的是,及至每一年結班前一天,前人以接近八十高齡,教導我們注意運動及靈修靜功,訓示我們要動靜兼顧。更親自做示範,其柔軟程度如年輕小伙子,可以抱著腳提高至頸部。每年面授結班時,臨別依依的期盼與叮嚀、咐囑,開示我們應如何走過修道這一生。前人和藹慈祥的臉容更是深深烙印在後學腦海中,每當午夜迴思、均不時浮現她老的訓示,一切恍如昨日,歷歷在目。因此暗自立愿,以今次講師班所得,迴向道場,才不辜負前人的期望。
四位面授講師所演繹的課題,都是講師應該自我要求的,都是實用的功夫。課題名稱及深意後學均深記在簿、印在心,不在此贅述。除課題深意外,後學也要學習四位講師講道的風範與威儀,其說話的風格與修養深深把後學震攝住了,這也是我們要學習的地方:侯點師的心性學養修持,文質彬彬、謙恭有禮,講道技巧,不急不緩,思路源源不斷,以故事發揮道義的比喻更是妙絕,更難得的是他的故事內容非常貼題,令人易於接受之餘還帶著無窮啟發力;蔡安靜點師的講道風格是實幹形,鏗鏘有聲,其正氣凜然的說話像晨鐘暮鼓般,一錘一音烙印在後學心田裡,警醒我們心靈;陳冠雄點師的體形較瘦小,但說話溫文儒雅、自然淡定、風趣幽默,聽他講道非常舒服,舒服之餘言中有物,別有一種攝受力,令人聽了很想跟隨他的話去做;汪姵誼點師的風範是感性形,感性而不失務實,說到感動處她會潸然落淚,是真性流露,是現今的流淚菩薩,她的課題演繹更是非常認真與多面性,整個講臺都是她的舞台,她與臺下聽者的神髓交流,活潑玲瓏,非常值得學習,其深入淺出的講道技巧,帶領著每一位聽道者深入內心領域,使我們將內心的無明得以暫時放下。
後學並沒有對各位講師有品頭論足、不敬之意,只是個人對四位講師的威儀和風範的體認,希望盡取各人之所長,加以學習。他們所演繹的課題約有50題,用了二十天的時間(四年課程,每年五天),想要重溫兼整理所筆錄下來的草稿,也得再花上五年時間不可,其間所獲益的可說是終生受用無窮。內心覺得參加此講師班的我們,真是太幸福、太寶貴了,真是不枉此行。
除了上述的感受之外,更難忘的亦最得益的是「講道實習」。前人慈悲做為一位講師,上臺演繹是最重要的。由於時間及學員人數關係,每一年都編排一整天的課程,讓各學員上臺「講道實習」五分鐘,講題是抽籤形式;學員上臺後,先從「滋味箱」(所有講題都放入此箱裡)中抽取一條題目,再依題盡情的演繹五分鐘。這真是一個極好的實習機會!從五分鐘的演繹中,前人、院長、副院長及各前輩講師可充分看到各學員上臺的定靜、儀態,說話的技巧及速度,以及是否能將課題的義理很貼切的依「起、承、轉、合」演繹、表達出來;事後侯點師也都一一給予評語,好讓我們能改進。雖然每個月後學在香港正德佛堂都有學習講課,亦有機會蒙前輩點師慈悲至外壇學習,但在第一、二年的講道實習中,後學還是非常緊張。這是得失心及恐懼心所致,得失心是不知能否抽到自己熟悉的題目?演繹不好難下台;恐懼心是害怕環境,在一個如斯大的講臺、陌生的環境,兼且在場很多眼睛望著、耳朵聽著,包括前人及前輩講師,使得心態很不自然。
到了第三、四年,這得失心及恐懼心已經克服下來了。原因之一是環境習慣了,各學員同寅都熟悉了;其二是克服了得失心,沒有了得失,內心能定靜,況且我們是抱著「學習之心」而來,只要是盡心誠意演繹「滋味箱」抽到的題目,有錯漏之處,上天必會慈悲,前人與各前輩也都會補充指正的,為何心不自然?
在「講道實習」當中,真的得益良多,如今在自己佛堂學習,及往外壇學習時,除了比以前定靜,「學而時習之,不亦說乎!」外,也能與臺下聽講者契心,希望能將所學所得,學以致用,將講師應有的風範做出來,圓滿自己、圓滿道場。
而「講道實習」的題目,都是講師學員所應具備的,或容易疏忽的毛病,可做為日後之惕勵與反省。由其中可感受到前人對學員們的期盼與用心良苦。
後學認為要成為一個代天宣化者,應具備以下三點,在此與大家共勉,亦做為自我提昇的綱領:
(1)道學上的充實──要博覽五教聖人經典:儒家的《四書》,佛家的《六祖壇經》、《般若波羅蜜多心經》、《金剛經》,道家的《南華經》、《道德經》、《清靜經》,基督宗教的《聖經》及伊斯蘭教的《古蘭經》。博覽之餘,更要貫通其精義及共通之處,掌握經義上的核心要旨(即是由理解至了解,了解後付之實踐,實踐後深入淺出講給眾人聽)。不但如此,還要在世間增廣見聞、了解時局,對事對物由古證今或由今而御古,這樣道義才能宣講。宣講時,要緊握重點,綱領要鮮明,說明道真、理真、天命真,這樣才能闡釋道的寶貴及使人易於明瞭接受,啟發眾人修行智慧,去妄存真,改惡向善,返本還原,回復本性之自然。
(2)講師的內德修養──這一點非常重要。演繹得體的講師,如果心高氣傲,目空一切,都是徒然,也不會長久。真正修行人,不見世間過。內心是平淡的。既是平淡,就無欲,每一堂課都盡心宣化,不會在意、計較別人的批評或出言中傷,不因別人的讚賞而眉飛色舞,也不會因受人批評而垂頭喪氣,真有不善之處,總是虛心求教。無欲就無爭,就不會爭強鬥勝,不會說話去欺壓別人,或以理去刺傷人。爭強鬥勝是所有欲念中最難去除,亦是最不好的一種。要明白天之大、地之廣,自己真是認識得很少,《中庸》云:「天地之大,人猶有所憾。」自己只是天地滄海一粟,非常渺小。故要好好培植內德、涵養量度,己立才能立人,功夫就是正己修心,是宣講者應有的修養,也是前人的訓勉與期盼。
(3)存心動機要純正、確實──要以智慧去分別是非正邪,在講師班中有一課:「講師在宗教亂象中如何自處?」外間有很多宗教對天道中傷,這是必然的,正所謂:「道高毀來,德高謗興。」這都是芝麻般小事,不須斤斤計較,真正認清真理的人根本不會在意批評毀謗。講道必要心態正確,不要受環境影響而不講,不會因受毀謗而產生退縮不前而不講,不是為名聞利養而講,不是受某人賞識而講,不是為勝過別人而講,不是為向某前輩點師交待而講,而是為了愿──代天宣化,是為使苦海眾生離苦得樂而講。
還有一點很重要,一篇道義講完後,要回顧一下言語當中有否浮誇?道義說得朗朗上口,自己能行持得多少?當然不是要做得到才能講出來,但最基本自我要求需要行持出來,言顧行、行顧言,才會有人跟隨,否則講一套、做一套,自己一點心性提昇也沒有,自己都不能得益,別人可以得益嗎?《論語》云:「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是後學宣講的座右銘。
上述已表達過後學對道學院的安排感到很完善。以下的三點建議,只是個人淺見:
(1)委派小組導師──除了面授班之外,學員還要參與每月一次學習研討聚會,在研討當中,導師是擔當一個非常重要的角色。她/他兼負研討及控制研討氣氛,所以後學建議小組導師由香港點師提議,再由前人審查委派,如同香港經學班般,這樣才能收到集思廣益之效。
(2)講師班功課──過去四年中的第一、二年,有很多學員反應功課太多,完成有困難,要求減少一點。後學則認為既是講師班學員,已不是普通道親,都有一個代天宣講道義的使命感及願眾生得離苦的悲願,功課方面無論道學院怎樣安排,都應極力爭取完成,不可有異議。
雖然在學習講師期間,後學的功課壓力也很大,但不管怎樣,後學總是盡心按時完成功課。因為凡事要付出才有收穫,天下沒有不勞而獲的。有感於道的寶貴與使命感,有愿便有心,有心便有力,有心有力,智慧就會流露出來,一切因難都可迎刃而解,何懼於微不足道的功課呢!
(3)講師學員實習──我們知道講師的職責是要在臺上講道、代天宣化。所以開設機制在所屬佛堂學習是最好的鍛煉。譬如道學院訂定制度,學員每年要講四堂課,每堂課十五分鐘,課題可自由發揮或由道學院指定,並請學員所屬佛堂前輩協助考核、評分,包括課題、技巧、道義貫通、個人修持等等實習過程。四年實習後,連同面授等資歷,做為道學院核發畢業證書的部分依據。有些學員因為喜歡學習,但害怕上臺;或有些初學的學員沒有得到前輩慈悲上臺。四年過去,功課完成,但沒有機會上臺實習。將來道學院雖發給證書,但從來沒有機會講道,這等同領了駕駛執照的司機,從來沒有開過車一樣的道理!這實在浪費資源,亦辜負了前人的意旨。
以上都是後學在學習講師班後的感受及提出三點建議,僅是內心感受,有不圓滿或不善之處,懇求前人慈悲,院長、副院長原諒。在此,亦同時感謝道學院講師班負責籌備的幕後同寅,及在香港負責聯絡的潘尚謙點師,他默默耕耘,為我們服務,安排很多事宜,也為我們排除很多困難,沒有他,我們也不能如此舒服參班。更要謝謝金山道院的前輩,參班期間,每日早晨喚醒大家、三餐膳食、休息時間的茶水點心,晚上的熱水沐浴、被褥安排……,凡此種種,供應齊全,四年來,感受於心,未能回報,只能衷心說:「謝謝,謝謝,再謝謝他們的大無畏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