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榮芳

一、前言

           禮者,理也,履也。不明「理」,焉修道?不行「禮」又怎能莊嚴佛淨土?故孔子曰:『不學禮,無以立。』一針見血道出學習禮規在道場的重要性。恩師於《暫訂佛規》序文中,開宗明義慈示:「蓋聞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故述聖(子思子)有云:『明乎郊社之禮,諦嘗之義,治國其如示諸掌乎?』是知禮之為用,關係至為重大,故古人冠諸四維之首,良有以也。」而天道的禮儀中,又以獻供與請壇禮最為殊勝,無不處處與宇宙造化之易理相通。參加過道學院第四屆、第九屆道親班之畢業學員且清口茹素者,或全世界常州道場之人才及清口以上辦事員,經點傳師推薦者,皆得參與此屆課程進修班。

二、獻供禮莊嚴了道場

            道場中所行的「獻供禮」,每一儀節已表達出至高「誠敬」之意。一般而言,在行獻供禮前,必先擦拭佛燈、清掃佛堂,將八卦爐磨平,發檀香爐。且參與獻供人員個個均著禮服,每一舉手投足之動作均中規、中節,更顯端莊齊整。 接著在執禮人員宏亮有節奏的口令下,一一揭開莊嚴圓滿的獻供禮。  

              請 壇主獻結緣香  
                      作、揖、跪
          獻香三炷…………………………… 五叩首
          起、作、揖   獻香禮畢 退
          兩邊肅立 對面作、揖 就拜位 
                      作、揖、跪…………………三叩首          
                      起、作、揖 前進就獻位    
                      作、揖、跪…………………三叩首
          端 跪 舉眉齊 接 舉眉齊    
                     作、揖 接 舉眉齊……… 一叩首
          獻 上清下濁 作、揖……………… 一叩首
          端 跪 舉眉齊 接 舉眉齊   
                     作、揖 接    舉眉齊……… 一叩首
          獻  下首居中 作、揖…………… 一叩首
          端     (依上段類推至最後上執禮宣「獻」後,端供人自動就拜位,作、揖、跪,身體跪直手抱合同,待執禮口令再作動作。)  
                     作、揖 ………………………三叩首     
                     起、同作、揖 後退歸原位    
                     作、揖、跪 …………………三叩首
          起、作、揖    兩邊歸班
          對面作、揖    獻供禮畢    退

            獻供禮乃根源於周公的大儒禮,使在場所有觀禮人員無不肅然起敬,不但莊嚴了道場,也莊嚴了每位身處佛堂人員的心,使之離卻妄想、執著,收束雜念,而呈現出真誠之道心。

三、獻供禮如何與易理相通

           程頤云:「《易經》者,載道之書也。」誠哉斯言!易道論宇宙之真理實相,故一部《易經》足以道盡天人之理。《易經》的作者係四位聖人─伏羲、文王、周公、孔子累積妙智慧,和合而成之書,而此四位聖人,個個均是道統明師,自然了悟宇宙妙理,故四位聖人,從伏羲聖人的一畫開天,已透露了「道」能「一以貫之」的奧妙,而畫出了先天八卦是如何由無極而太極,然後生生不息,變化萬千的。

           先天八卦形成了卦體兩兩相對,卦象卻是兩兩相錯的局面,每一組均由三陰三陽組成,不多也不少,彰顯出易道「平衡」、「對稱」、「和諧」、「穩定」的啟示。

           

            文王聖人對河圖、洛書的妙諦有所證悟,當他被商紂王囚於羑里(今河南湯陰)七年當中,善用「煩惱即菩提」的啟示,而重畫了後天八卦,也為《易經》六十四卦定卦序,寫卦辭,使人類的行道路上,有了指針,有了方向。

    所謂「河圖」及其涵意示之如下: 

    河圖歌:
    天一生水,地六成之。    
    地二生火,天七成之。
    天三生木,地八成之。
    地四生金,天九成之。
    天五生土,地十成之。
    一六在北,二七居南。
    三八居東,四九居西,五十居中。

          

    關於河圖,孔子在《繫辭傳》曰:「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天數五,地數五,五位相得而各有合。天數二十有五,地數三十,天地之數五十有五,此所以成變化而行鬼神也。」正是「河圖歌」之理論基礎。而朱子則解釋成:「陽奇陰偶,即所謂『河圖』也。」關於「河圖歌」,解析如下:

           (1)歌中有「天」與「地」的稱呼,「天」在《易經》中代表陽,就如同今日數學上稱的「奇數」,「地」則代表「陰」是為數學上的「偶數」。而河圖中東西南北方向,正與現代地圖的方位相反,與八卦方位同。

           (2)「河圖」中計有天(奇)數五個,即1、3、5、7、9,其數字之和為二十五;而地(偶)數亦有五個,即2、4、6、8、10,其數之和為三十,所以說天地數之總和為五十五。

           (3)河圖五個方位均由一陰一陽組成,一生一成,妙的是奇偶數之差,皆為「5」,代表處處合於中道。

           (4)歌中的「天地」即為兩儀,由陰陽氣而生化成水、火、木、金、土五氣(即五行),各屬一方。故「河圖」又稱「二氣五行圖」,而五行以「五」為根,五在中央,中而不偏,象徵太極,動而能和,中和乃天地之道。

           (5)「河圖」中,一、二、三、四、五稱為「生數」,意味著生發出「五行」的基本數,分列於東西南北中五方。六、七、八、九、十稱「成數」,為成就「河圖」五方陰陽和合的五個數,一生一成,妙不可言。

          (6)白點為陽,1、3、5、7、9五數為天;黑點為陰,2、4、6、8、10五數為地。五位相得而各有合,陰陽相配,奇偶各一。           

  1. 洛書歌訣:

    載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五在中央。

        「獻供禮」為祭天之最高禮儀,因此規定獻果的果盤,以廿五盤為圓滿之數。因為孔夫子依乎河圖而明示「天數二十有五」,天之數為河圖中的奇數,而1+3+5+7+9=25,故祭天之盤數若超過廿五盤,便不合道了。

            而且廿五盤供果的排列方式為每五盤一列,共計五列,五五為廿五,五又是河圖中的中數,故獻供禮每以五為中道。當四位排班獻供人員往前移動時,亦必走五步,代表「仁、義、禮、智、信」五常,道居中而化五方。當獻供結束,退回原拜位時,亦走五步,代表「殺、盜、淫、妄、酒」五戒,處處提醒我們,人居紅塵,是為太極化兩儀(陰陽),已有所對待,當要懂得進善退惡之道,又是易理的妙諦處。

           綜論「獻供禮」處處均表達易道的奧妙處,由形而下的莊嚴儀式,體證到形而上的本體。結語如下:

        (1)請燈時,首由 燈開始點燃,接著點燃兩儀燈,正是《繫辭傳》所謂的「易有太極,是生兩儀。」提醒我們當本乎道體,「聖人以此洗心」,從此點燃自性心燈,達乎身心和合,性命雙修,方得以「與天地合其德,與日月合其明,與四時合其序,與鬼神合其吉凶。」這正是「一陰一陽之謂道」的妙諦所在。

         (2)獻供開始,插三炷結緣香,以修行的啟示,正代表著戒香、定香、慧香。而以易理的啟示,正代表著三才之道,天人共辦之義。

         (3)獻果時,不論是「上首居中」或「下首居中」,均代表著獻供時,當供果獻於供桌上時,必先置中,再往兩邊獻,此為易道建中立極之妙。坤卦認為立中為道,故贊曰:「黃中通理,正位居體,美在其中。」

         (4)獻果祭天,以二十五盤為圓滿數,與河圖天數之總和同,正象徵獻供禮的最高敬意。

         (5)獻供時,拜墊擺五個,正象徵著仁義禮智信五常時現,如此五行相生,而且義理處處合乎中道,自然運化無窮。 洛書歌訣: 戴九履一,左三右七,二四為肩, 六八為足,五在中央。

     

四、請壇禮的真諦所在

          「請壇禮」為一貫儀式中頗為殊勝的一環,其意義代表著:

         (1)恭請 無生老、諸天菩薩、萬仙真君降臨護持佛堂之辦事,一來莊嚴佛堂,二來護壇,使諸邪遠退,辦道順遂。

         (2)請壇時,在誠敬肅穆的氣氛中,最能使人雜念頓除,攝受身心,萬緣放下,齊受佛光普照,智慧加被。

        (3)請壇時,足以遮斷天人耳目,能順利傳授三寶心法,使新求道者,當下感受天恩浩瀚、師德無窮,諸佛菩薩的庇佑。且天機不致洩露給精靈鬼怪或妄傳非人。

       (4)請壇時,乃係天人合一的莊嚴世界,故能完成一切新求道人之「天榜掛號、地府抽丁」的手續。更可使來佛堂進道的同修蒙受佛光滋潤、心靈提昇、戒定慧三學齊具,得以離苦得樂,常保喜悅感恩之心。

      (5)宣說三期大事,大道普傳,共辦三曹,開泰盛事,須齊修齊辦,所謂「遇難救難,遇災除焉,遇善相助,遇事相辦」。 由於請壇禮的莊嚴殊勝,故請壇人員務必沐浴更衣,齋莊中正,肅穆莊嚴,而請壇時,在場諸人皆應整齊衣冠,垂手肅立。 (未完待續)

博德季刊第11期
特稿
願行愿行法會
慈語甘泉
古佛慈語
恩師慈語-家書
恩師的叮嚀
重德道學院特槁
道場中獻供請壇禮之妙諦
學員人才班招生簡章
道場加油站
新年祝願-笑口常開歡喜感恩
小 品
慈心巧手裁剪美麗人生
讓春天從閱讀開始
善生
眾人皆醉我獨醒
心靈SPA
生活智慧故事
生靈啟航
塞翁失馬焉知非福
一脈薪火傳九州
羅東旭德佛堂開光照片集綿
峇里島-玄宗佛堂開光點滴
千手千眼記常州
常州道脈金線源流
常州記念館緣起
常州記念館後記
專訪蘇榮忠夫婦
隨行前人記實
處世錦囊
黃生乎?垃圾乎?
專題論述
送窮有策
九經(三)
專題報導
馬來西亞英文班參班感言
徵文啟事
「博德雜誌」問卷調查表
「常州博德網站」問卷調查表
編輯小語
食譜/椒鹽洋菇、素蠔油鮑魚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