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人去馬來西亞時開工,前人回台灣時要完工!」前輩這樣叮嚀著。離期限只剩幾個禮拜,美編前賢、印刷工廠都需要一段作業時間,因此文稿更必須提早完成,可手頭上一點資料都沒有。
「不可能吧!」後學驚呼。
「我們就是要將不可能的任務,化為可能!」
如果早知如此、如果時光倒流,要再寫一次紀念館文稿,也許後學會推辭,但如果有人要買下這段日子以來的回憶及感動,我不賣。
這一次的學習就是這樣的矛盾而深刻……
成立紀念館對道場有助益嗎?
常州道脈源流紀念館成立了!承蒙天恩師德,顧前人慈悲,點傳前輩們的苦心策劃執行,藉由文字、照片及影像,記錄常州道脈的點點滴滴,也在前輩的成全下,讓後學有機緣恭逢其盛。
紀念館在前人的指示下,從蒐集資料、拍攝照片、訪談、文稿、美編製作與裝潢,直到落成剪綵,工作天數僅約五十天。而能在短短的五十天內完工,是經過十年醞釀,早在十年前,前輩便有這樣的發心與建議。
還記得,五年多前第一次聽到籌建常州紀念館的構想,前賢大力推崇,歷史記載的重要性,應有個紀念館集結常州道場歷史。聽聞後第一個想法是:「有這必要嗎?」在道場,學的是常保本心,說的是莫著形相;歷史,不就是一種形相?
無私含合理,無偽但率真
也許並不只後學有過這樣的疑問,也許興建佛堂來引渡原人的認同度高過成立紀念館,但前輩秉持無私至誠的公心,走過時間驗證。
紀念館的成立,在某些層面上確有其意義與價值,一來問及組線緣由,大家可能所知甚少,前賢所聞亦有所出入,建立紀念館,有了記載歷史的正式平台,提供道親參訪尋根,二來蒙前人慈示,常州紀念館的一切文字,都可在各方資料的提供下,持續修正,試著還原歷史,讓常州的道親都能明白道脈金線的傳承,也感受前輩開創的克盡艱難;有了瞭解,更有了感恩與珍惜。
那年的十二月,走過常州六十年
在學習整理紀念館文稿的過程中,需要前人輩與道場各大公共佛堂資料,前輩一再向各地前賢邀稿,也因各地前賢的投入,豐富了紀念館的內涵,然介紹的篇幅字數有限,資料或取或捨,實不易拿捏,修改後更需各地前輩校對核示,過程可謂錙銖必較,那一字一句的琢磨,都為見證常州道脈金線源流的殊勝。
常州在世界的足跡,走過了六十年,有太多苦,沒人懂,有太多事蹟,沒人說。為了更深入探索常州值得記錄的一切,在前輩積極邀約下,2006年12月,安排了馬拉松式的訪談,有梁月娥點師、邱朝琴點師、邱文進點師、戴成雄點師、盧慶濃點師、施雪金點師及香港前賢等十幾位點傳前輩,細說當年台灣、澎湖各地道務萌芽的情形,也和余忍英前賢(徐前人至台所渡的第一個家庭,余春池壇主之女)等前輩有著難忘的面談,更幸運地,多次採訪一路護持常州的顧前人。
隨著前人、前輩們述說往事那些喜愁感懷的神情與聲語,一段段塵封已久卻依然動人的情節,一一放映出來。彷彿,我們也能看見,師尊殯天那年,徐前人、顧前人將回大陸奔喪,和余壇主一家人隔著窗戶,拉著手不捨放開的那班列車;彷彿,我們也曾嘗過,仙公廟開光那年,席開百餘桌的熱鬧場面,前輩親手烹調的炒麵、菜捲,樸實的料理中,滿溢著前輩奉獻給道親的心意;彷彿,我們也觸摸過,大陸變化之後,多少前輩以身殉道,才讓顧前人離開廣州直達香港的那張船票;彷彿,我們也一起熬過,徐前人遭人誤解舉發,四次入獄受考,眾前賢仍堅守對道信念,那些失依卻又堅忍的年月;彷彿,我們也曾追隨前輩的腳步,走遍各地,尋覓公共佛堂的最佳地點,也跟著各地佛堂的一再搬遷、建設和蛻變,體會前輩辛勞的恩澤。
當我們有機會去深刻瞭解前輩的過去,當我們嘗試用文字揭開道場塵封的過往,會發覺,我們不僅記錄了一段段,我們來不及體驗的泛黃年代,更感同身受,前輩當年真實而鮮活的感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