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居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窮者,世人所惡所棄者也。然窮富非限於物質,心靈亦有窮富之別。昔日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顏回卻能「不改其樂」,何貧之有?放眼古今多少富豪財主,能如顏回般安樂自在者又有幾人?足見「心生法生」,心靈的窮富猶重於物質。故「送窮有策」即:若能悟得身心窮困之源,勵行送窮之道,人人皆可遠離貧窮,邁向富足是也。
「窮」的涵義、種類與影響
窮即「貧苦」、「不足」、「困頓」,其種類約可分為:財物短缺貧苦的「身窮」;才學能力不足的「才窮」;不知足、不行善的「心窮」;迷失莊嚴本性的「性窮」與遭逢天考人驗的「道窮」等。故嚴格論之,人人無一不窮,時時也都可能淪入「窮」境。人之欲送窮,實因「窮」對人生有諸多不良之影響:
(一)貧苦多怨尤:
陷入窮苦之境的人,常因心中的不滿足感而口出怨言─上怨天、下怨世間、內怨眷屬、外怨師友,導致人際不和,心情煩躁,生活憂悶。
(二)不足少成就:
才學不足者,學業、事業難以成就;德行不足者,則濟世化人之聖業難以功成。師尊曾慈悲:「無德不足悅服人,無功不足平服人,無理不足說服人,無道不足以成人。」即是此意。
(三)困頓難保守:
《大智度論》云:「眾生以貧窮故劫盜心生,以劫盜故而有殺害;以貧窮故不足於色,色不足故而行邪婬。又以貧窮故為人下賤,下賤畏怖而生妄語,如是等貧窮因緣故,行十不善道。」足見因貧而生之困頓將導致道德、善業難以持守。而進德修業之君子,行道中若橫遭困頓,則所立之志向與愿行皆恐難以保守。
窮敗的原因與改善的方法
一、身窮:
因果十來偈云:「貧窮者慳貪中來」,今世之貧窮,乃來自於前世之慳貪。六度萬行中,「布施渡慳貪」,故應行布施以送窮。子曰:「以富而能富人者,欲貧不可得也。」佛經亦云:「為人大富,布施中來。」即是此意。然則何為布施?大智度論云:「從善思起,身、口、業亦名為檀(布施)。」故凡一切善思善行,皆可稱為布施。因此,有財者以財物救貧濟窮,而無財者則可依雜寶藏經所云,行「無財七施」:心施、面施、眼施、身施、言施、座施、耳施。唯布施之際,心不可著布施之相,維摩經云:「布施是道場,不望報故。」唯有不求回報之布施,方可收利人利己之效。
二、才窮:
「少壯不努力,老大徒傷悲」,凡才學能力不足者,多因年少時荒廢懈怠,不肯勤學所致。然唐代詩人李白受「鐵杵磨成繡花針」之激勵,發奮勤學,終成就「詩仙」之美譽。俗語亦云:「勤能補拙」、「天下無難事,只怕有心人」,求學者只要精進向學,欲習得某專長技能者則潛心下功夫,持之以恆,終能反敗為勝,化敗為成。
三、心窮:
古德有云:「命窮而心善,則變窮為通矣;命通而心窮,則變通為窮矣。」內心貧窮者執著我相,心中只知有我,不知有人,雖處富貴之中,卻依然汲汲營營於財勢名利,損人利己,到處橫結惡緣,終致招來惡運。欲送走心之貧窮,則須行善積德,而行善之範圍,師尊之慈示最可涵括:「正己心,即是基本善行;孝雙親,即是應該善行;忠誠信,即是處世善行;勸人善,即是慈悲善行;錢濟困,即是布施善行。」
四、性窮:
世人認假為真,顛倒事理,常生無明煩惱,皆來自不識自性之愚迷,又不肯親近賢者學習,故生生世世於六道中輪轉,無法了脫。人人本具萬德莊嚴的靈性,欲復其本來之光明,當以靈糧滋養之。師尊慈悲之「學道三不離」乃是最佳之靈糧─不離佛堂、不離經典、不離善知識。其中,經典不但是精神食糧,更是成就聖賢仙佛的最佳途徑。活佛恩師曾指示:「修辦不讀四書,你們將會輸了四樣:第一,出口無章;第二,處事無方:第三,儀表無莊;第四,生命無光。」即是強調經典的可貴。
五、道窮:
學道行道之士,如遭逢阻礙,不得順遂,乃因上天考驗之故。古來真道必有真考,所謂「修道若無真考驗,花街柳巷盡成仙」,如孔子陳蔡絕糧、天仙狀元邱長春真人等,都是因困頓絕望中不變心志,而定出聖賢之位的。故道窮之時,當以安忍處之,視順逆如一,自能化苦為樂,轉危為安。莊子云:「古之得道者,窮亦樂,通亦樂,所樂非窮通也。道德於此,則窮通為寒暑風雨之序也。」有志學道之士,就應有此「以道為樂,不以窮通為意」的胸襟與氣勢才是。
天道弟子送窮之策
關聖帝君慈悲:「富莫富於得聞道,貴莫貴於成聖賢;貧莫貧於不明道,賤莫賤於不知謙。」天道弟子幸逢三期,可得聞天道、研理學聖賢,已是世上最富最貴之人,如仍不明理、不修道、不能立願了愿,枉費大好機緣,辜負天恩師德,那實在是世上最貧最窮之人了。而一個心志貧窮的白陽修士,又如何肩負起行道渡人、代天宣化的神聖使命?為此,凡我天道弟子皆應速速力行下列「送窮之策」,以離脫心性之窮。
一、明理實修
(一)知足感恩
老子云:「知足常足,終身不辱;知止常止,終身不恥。」天道弟子當淡泊物欲,停止對世俗財勢權位的追求,安貧樂道,知其所止之處,乃在至善寶地,不在外在的聲色貨利。對父母、對眾生、對一切有情無情皆能時時心存感恩,且常懷天恩師德,不忘師心師志。
(二)去弊存菁
每日於燒香懺悔時自我省察:自心否存「貪、嗔、痴、慢、疑」之習氣?並將所有脾氣毛病一一革除,以存養公心正氣。須知修道人以謙和為貴,切不可生驕慢自大之心。佛經云:「若憍慢生,則長養一切雜染之法。心不謙下,由此則生死輪轉,受無窮苦。」
(三)二六守玄
六祖云:「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能生萬法。」天道弟子求道當下已開啟萬德莊嚴的自性,當時時迴光返照,一切時中不離自性。並藉事煉心,動中禪定,以達天人相契。
二、行功了愿
(一)勤行三施
師尊慈悲:「生死骨堆山,因果復循環,欲消前世債,尚憑功德還。」天道弟子雖已得明師一指點,但仍須了卻因果,以功德來償還累世的冤欠。故應勤行財施、法施、無畏施,積極行功立德。此同時也是積聚回天資糧最好的方法。
(二)助道渡人
世尊云:「欲求無上佛道,先做眾生馬牛。」做眾生馬牛就是以「無我利他」的精神,為眾犧牲奉獻。孫中山先生也說:「人生以服務為目的」,不論在道場、職場或家庭,一個能捨己為人的人,非但能廣結善緣,更能為自己創造價值。從現在起,就讓我們學習濟公老師的「哪裡需要哪有我」,見道成道,廣渡有緣眾生。
(三)立愿了愿
真知必有真行,修道明理之後,就應以妙智慧,放下短暫的凡業,提起永恆的聖業,以「舍我其誰」的精神,承擔起白陽修士的聖業使命。所謂「愿大力量大」,立愿就有如在心中播下希望的種子,在彌勒祖師的宏願加持下,有一天必定能開花結果。當知「愿不能了,難把鄉還」,好好行愿了愿,知行合一,方能回返仙鄉、復歸本位。
捨棄有形,才能追求無形
活佛師尊曰:「世人以有財勢則富,有地位則貴,這是後天有形的富貴;聖人以有德學則富,有才智則貴,這是先天無形的富貴。有形的富貴終必衰敗,無形的富貴才能萬古長存。」今日我們都是學道之人,走上的是一條追求永恆之路,就應捨棄終必衰敗的有形富貴,追求能留芳百世的無形富貴。讓我們一起送走性、心、身的貧窮,以明理實修、行功了愿,邁向永恆的安樂與富貴。最後,謹以活佛恩師的慈訓,與諸位前賢共勉!
「
忍受你周遭的考驗以成全自己,
捨棄你最愛的享受以解脫煩惱,
淡泊你執著的成敗以達致坦蕩,
端正你不平的思想以提昇心境,
排除你計較的心理以化作無為,
改變你傲慢的行為以表現真實,
糾正你固執的想法以恢復圓融,
養成你良好的習慣以健全發展,
振起你低沉的士氣以奮發淬勵,
維持你抖擻的精神以精進不懈,
激起你純真的愛心以洋溢道情,
增長你無比的意志以慎始敬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