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 葉笑玲
後學第一次見葛前人,是在常班,他駕臨慈悲,印象中是「望之儼然」 ,往後多次接近與交談中,覺得前人是「即之也溫」莊嚴中帶著慈祥的一面。前人一生修辦的犧牲奉獻精神,是值得敬佩和效法,後學追隨前人有十幾年,記憶中,有幾件事蹟,值得寫下來,給大家分享。
前人行道的精神
- 後學初住宏德佛堂之時,什麼佛規禮節都不懂,還對前人說,我只燒三次香,不懂得煮飯,另請大廚,回想當時,真是愚昧到極點,當時前人很慈悲,說可以可以,為什麼前人說可以,原來到初一、十五,葛太在總壇協助料理,再請前人搭車送來,兩手挽著齋菜,滿面汗水,一次又一次的,但他老人家,從來沒有責備過後學,其後自己回想,前人他為什麼這樣辛苦,他貴為前人,都能放下身段,帶這樣溫馨的齋菜給道親享用,而自己竟然袖手旁觀,真是沒有用,內心非常難過,於是下定決心,不懂煮就慢慢學,結果,原來什麼事情,沒有一個「難」字,只要有心學,一定會學得到,雖然自己不是什麼大廚,但都能夠應付,這都是當年前人的無言之教,大德感召下,才令這個愚昧的我,從不肯下廚變為真正無畏施,從這件事蹟,可見前人為道,為化眾生,真是不辭勞苦,記得他慈悲說:「佛堂的齋菜好,也是引渡眾生法門之一。」
- 某佛堂的壇主,誤看庸醫,吃錯藥,經過化驗之後,藥有毒,會影響胃和肝,前人知道後,非常心痛,所謂愛之切,責之深,他慈悲不要以盲引盲,否則禍害無窮,前人(在總壇)每天早上四點懇求老
仙佛慈悲,結果前人的精誠所至,南海古佛聖杯,有幾粒金丹,就這樣幫這班壇主,化解了這一場小小災劫。
- 某佛堂有兩位道親,因小事初則口角繼而動武,另一位道親不肯再回佛堂,他老人家知道後,就親自拜訪這位道親,這位道親非常之感動,自己做錯事,前人沒有責備,反而關懷備至,所以從那日開始,他發心在道場,勇猛修道,成為一位出色的壇主,現在還出外開荒助道,可想前人的潛移默化,以德化人,值得後學們效法的。
- 前人是非常愛才的一位前輩,很盡心盡力去成全人才,記得在宏德佛堂,當時有一些人才,他老人家慈悲:「只有一位道親來聽道,我們都要講道。」,在某個學習講道班,只有一位乾道道親回來,後學看到前人的喜悅,是從內心笑出來,這位道親,就是前人想成全的,後來這位道親很發心,之後領了命,現在成為非常傑出的講師,前人的愛才,還比他的生命更重要,他曾說過有人才才能將天道宏展,皇天不負有心人,這間佛堂真的出了很多位出色的點傳師。
- 前人行道的精神,上以天命為重,下以眾生性命為重,為了渡化眾生,當時身體已患重病,記得有一次,他老人家要去法會慈悲一課,他慈悲後學翻譯,就吩咐後學以薑炒飯,預備好,前人來佛堂用膳,只能吃兩匙薑飯,已經嚥不下去,便去法會慈悲。還有一次,後學也是陪同前人翻譯,佛堂是在香港那邊,當時蘇點師駕車載前人前往,前人慈悲一半,身體已經不適,胃痛很厲害,但他老人家堅持著,不肯休息,繼續慈悲,但身體已經不能支持,撐在講台上,後來點師找了一張高椅,請前人坐下,比較好一些,但仍然非常之辛苦,回到總壇樓下,前人之痛楚,非筆墨可以形容,後學當時心如刀割,強忍眼淚扶前人上樓,總壇是在四樓,看見他舉步為艱,一步一步很辛苦,才回到佛堂,葛太一開門,前人已經支持不住,暈倒在椅上。前人為法忘軀,雖然事隔十幾年,但後學寫到這裡,已經忍不住熱淚盈眶,前人多年為道的奔波,積勞成疾,入院治療,在醫院裡從不關心自己的病體,他只是每日一早坐在探病的椅子裡,等待每位點師來報告道務的情況,及至病危時,已經不能說話,但仍然用最後一口氣,成全後學怎樣明理修行,在醫院裡,他寫下一首辭世偈,足以是前人一生對修道、辦道的寫照。前人的宏願是「世世為男世世渡」。此種因公而忘私,個人生死置於度外,可謂「鞠躬盡瘁,死而後已」,令諸後學感動落淚。
- 前人很尊師重道,他每一次講道,口裡總是不離天恩師德,啟發後學不要忘卻上天恩典,恩師大德,飲水思源,不可忘本。前人也非常尊重王老前人,佛堂每一件事都不敢自作主張,一定會請示王老前人,如果前人慈悲說不好,他老人家就會聽話辦事,不會自作自為,他曾說過佛堂最重是佛規禮節,所以對佛規非常之嚴謹,絲亳也不能苟且,尤其佛堂的三清,非常之嚴格,(聖凡清,財帛清,男女清)。故他老人家對捨身清修非常之嚴格,每一日,他都會打電話去佛堂,關心你在佛堂,有沒有什麼事情發生。
前人的耳提面命
每一句慈悲教導,雖然是很嚴厲,但都深深印在後學的心坎裡,前人離世二十年,但他的耳提面命仍然歷歷在耳,當自己遇上修道上困難時候,回想前人的教誨,猶如良師站在前面,一次又一次衝破困難,後學真是衷心感激這一位嚴父,在他嚴厲教導下,令到這朽木不可雕愚人,從迷而歸覺,後學常常同一班同修傾談時,常說:「如果我今生沒有遇到大道,沒有遇到葛前人,我仍然是社會中的垃圾。」這是我一生的轉捩點,前人是後學一生最敬重、最佩服的一位前賢,因為他真是做到公私分明,對道親一視同仁,從來沒有厚彼薄此,對賢妻葛太,一樣是嚴格的慈悲,從來不徇私,這是後學最佩服的地方。前人的耳提面命非常之多,最令諸後學深刻,就是修道要「財名色遠,不貪不妄,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修道要老實修行,在佛堂及外出行為都要守規矩,不要做雙面人,他常說:「報善靈童察得清」上天時常鑑察住,慎獨功夫不可以不做。前人對佛堂的經費,也非常小心處理,他老人家常說:「佛家一文錢,重於須彌山,用之不適當,披毛戴角還」。
前人的修持
- 前人非常謙虛,他曾說過:「他是老師一堆火柴裡的小小柴枝,沒有什麼了不起。」所以他曾慈悲過可以不稱他為前人,稱為葛先生,由此可知前人在修辦道上是務實不務名,淡薄明志。他老人家生活非常之樸素,從不浪費,不愛應酬,記得有一次後學在總壇,見前人換了一套西裝,準備赴宴,但前人對葛太說,送了禮,不去也好,又回到房間,便沒有出來,聽葛太說:見到孫兒,不會弄孫為樂,只是笑一笑,便回到房間靜修。
有一次前人慈悲,後學到總壇來,剛剛前人開門,看到前人的內衣,背面已經穿了一個一個窿,但諸後學送給他很多,他就是那麼節儉,穿在裡面,沒有人看到,同時剛剛前人用完膳,後學看到桌上,只有一碟蒸水蛋,一碟炒白菜,就是這樣簡單,從不奢華、講究,他來佛堂的衣服,印象中總是白色襯衫,黑色西褲,他老人家就是那麼簡單、樸素。
- 開法會前人必以身作則,坐在佛堂聽聞說法,不閒談,到初一、十五、佛堂要很早請前人用膳,否則道親很多的時候,前人就不肯用膳,等在一旁,讓道親用膳後,才肯坐下來用膳。
- 在南華光明燈泡廠做工時,前人曾說過,每做一個燈泡,唸一聲南無觀世音菩薩,就是這樣修持,前人無論行住坐臥,都不離修心性工夫,值得我們效法和學習。
- 前人一生以渡化眾生為己任,但也不忘惠澤社會民生,就是成立了一個非謀利慈善機構,政府註冊,恩師慈賜名為「尚德堂」。
- 前人曾慈悲:「如何盡責了誓愿」,其中有五點:樸、遠、冰、敬、達,非常之好,對捨身清修及修道者一種明確的指南針,寫下來給大家同參同悟。
「樸」:乃樸素無華,內外素淨,又儉樸誠實,生活吃苦耐勞,低心下氣,以溫良恭儉讓為日常生活(布衣、布鞋、清茶淡飯)。
「遠」:遠色去婬念,心作牆壁,分別不起,保精、養氣、充沛元神、寧學魯男子,不學柳下惠,以四勿為鑑。
「冰」:寒山大士詩云:人問寒山道?「寒山路不通,夏天冰未釋,日出露矇矓,似我何由屈,與加心不同,君心若我心還得到其中。」憶三十五年前師尊有(一片冰心在玉壼)贈弟子葛瑤者。學道之人要見五蘊皆空,首先灰心冷意,雖炎天如烈火(考魔)難消冰雪心腸,才能與道相契,才能承愿了愿。
「敬」:心為身之主,敬為心之主,主一無息之謂敬,主一則無邪假耳,故戒慎恐懼是為敬,兢兢業業是為敬,敬則靈光常在,敬則可以滅千惡而生萬善,敬則可以不生妄想,不墮昏昧。
「達」:由上樸遠冰敬進而明達,道義情理,無阻無礙,不隨流俗辦事圓融,行得通,可以兼善天下也。
前人是統領十萬青年軍的一位高官,當他求得大道,便當下毅然放棄高官厚祿,放棄名、利、權、位,而甘於淡薄明志,弘揚道務,承師命到香港開荒,由於水土不服,人生路不熟,加上言語不通,前人講是常州語,香港講是廣東語,更加困難,住的地方只是一間房間,一張板床,佈置非常簡陋,水土不服而生起病來,他老人家飽受風霜、磨煉、考驗,但任千魔不改其心,萬難不退其志,都不能改變他救渡眾生的宏願,任勞任怨,為道忘軀,慈悲救世,前人一生,無論修道是那麼真,待人是那麼真,從不虛偽,言行合一,前人的嘉言懿行,足以作為每位後學的典範和效法。每次回憶,猶如一回暮鼓晨鐘,很強有力的鞭策住後學要盡心盡力,替師分憂,推展道務,以報天恩師德,以報前人苦心栽培之大愿。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