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香港 小愚
得蒙 王公公前人機緣教化
後學在小時候已由姐姐引領我們一家人求道。當時後學大約四、五歲。每次到佛堂便很開心的在佛堂外面跑來跑去,到拜佛時便叩叩頭,總是馬馬虎虎的。
時間輾轉流逝,後學大約在中學二年級時,因性格疏懶、又不積極學習。身擔佛堂無畏施的姐姐見後學一無是處,恐怕後學學壞。便向 王前人請求讓後學時常到佛堂學習;好讓後學能從中明白人生的目標和意義。誰也想不到 前人竟然一口答應,命姐姐帶後學到佛堂留住,他老人家更親自教導後學。姐姐當時非常擔心後學年少無知,又沒有持齋、性格輕浮疏懶。憶記姐姐轉述??前人實在太慈悲,他說:「不要緊讓她慢慢來,在佛堂時依佛規便需要素食,到了外出回家時便隨她的因緣自然的導化她好了。」就這樣後學便糊里糊塗的進入佛堂學習。
當年是1982年初春,平時在佛堂學習遞巾、奉茶和清潔佛杯等小工作。在不用上學時便跟著無畏施們學習在廚務工作,又可跟隨 前人到各佛堂學習擔任無畏施工作。但很奇怪就這樣後學不知不覺地得到 前人的慈悲教誨,在短短的大半年後,再次得到 前人慈悲在閒話家常中說:「人在日常生活裡;衣食是離不開的,但衣與食也要懂得其因與意義。我們不論吃什麼或穿什麼,都是為了保存肉身的生命;有氣力工作,而衣服只是用來蔽體。既然如此;為什麼要堅持自己的偏見呢?」他老人家講完,後學當下好像當頭棒喝一樣。在年底便清口茹素,亦是後學開始學道的第一步。
花生米的啟示
在佛堂暫居時,與 前人多親近了,便得知他老人家很喜歡吃花生米,什麼是「花生米」?後學得 前人指點才知道是將生的花生在鑊中炒至金黃後,花生便鬆化可口,其味無窮,吃了一口便停不下來。這些花生米不是在商鋪買的,而是 前人親自下廚。後學在 前人旁邊看見 前人輕輕鬆鬆的在中間位置向左一炒、向右一炒,當中不能停下來否則花生米的鬆化便會不平均。約一小時就把生的花生轉變金黃,而它的淺啡色的外衣也是變得深啡色起來,可隨時脫下。後學看了;心想就是這麼簡單,便很開心地說:「前人可不可下一次讓後學試一試呢?」 前人慈悲回應好好讓你試試吧。過了不到一星期,花生米已吃光了。其原因是後學為了自己的私心,想早點學習炒花生米。當 前人慈悲讓後學分享花生米時,後學便一大口、一大口的把花生米放進口裡,所以那次的花生米特別快吃光了。愚昧的後學真是無知,好像自己的心機成功了。
前人把一包生的花生給後學,後學高高興興地到廚房開始,誰不知炒花生米卻不容易。後學依照 前人的方法不停地左一炒右一炒,但不到三十分鐘手臂便開始發酸了;手腕也緊硬起來,有時便停了一會好讓手能休息一下。但看看那花生還是沒有什麼變化,心裡一急便把爐火調較大一點。這樣更糟糕,花生米的外衣很快變了黑衣,連花生本身也出了黑班,有大的、也有小的分佈在每一處,唉!實在不知怎辦;便匆匆把花生米全部放在大碗裡,拿到 前人面前, 前人一看就笑了一笑地問這是什麼?後學害怕地回答是花生米, 前人說:「你這個東西平時不用功、心浮氣燥只懂得跑來跑去。到了要親手做時就糟糕了。」 前人又再次親身教導後學,一次又一次不厭其煩。雖然後學愚昧,但他老人家總不離不棄,時常教導後學不論在何時何地皆有學習的好對象。因此,佛堂牆壁上所掛著的一幅幅的訓文、警世文章或濟公經,甚至中堂的對聯也要後學讀誦或背下來。
從不斷地學習炒花生米及讀誦文章的過程中讓後學得到開悟,不論什麼事、什麼物、什麼人都必須經過自身自心的磨練;從時間、功夫及火候提煉而成的。只要願發心力恆久不退變,就會有所成功。由此領會到學習必須要投入不間斷,要細心、嚴謹、懂得如何不斷調節身心。經過適當火候一步一步踏實前進。不論前面有多艱巨、多荊棘,只要堅心學習自然提昇心靈,目標方能清楚建立起來。在不急不躁讓自己一次又一次鍛鍊身心,亦讓自心清靜下來。就像炒花生米,經過適當火候、時間及功夫漸漸成為金黃色的身,再經過冷卻後讓內在的氣稟全消。才能成功完成一粒粒可口鬆化的花生米。使人人都喜歡吃、喜歡親近,甚至每個人都不停地尋找著、懷念著,讓每個人得到那種喜悅。
關愛老幼、借機開示
後學憶記有一位陳棠妹婆婆常常在下午三時左右到佛堂分擔廚務工作。她在港並沒有親人,只有一些同鄉在港生活。她曾對後學說:「她二十八年歲那年丈夫便離世了。她只與同鄉來港當家庭傭工,而她的兒子們就在國內與親戚同住,好不容易帶大了他們及為他完成一個家庭,更將畢生積蓄給了兒子們。她還把辛辛苦苦努力賺取不多的薪金部份佈施佛堂,雖是一、二十元。但她每月初一、十五及常班從不間斷,不論行無畏施及財施也如是。」
在1986年秋季陳婆婆年事已高,有一位無畏施請示 前人慈悲可否與她到素食館為她慶祝生日呢? 前人慈悲說不如就在佛堂為她設宴,讓道親們一同為她高高興興地祝賀。 前人的關懷愛護之心真是無微不至,就命那位無畏施安排,更值此慈悲開示在旁的後學,我們在佛堂學習辦事的應多關愛老幼、要念茲在茲,以道心為本,要將他們的心種植在道情中,不可輕易地流失機緣,轉成人心為事;不可以人情帶動而轉變為人情道。修道之人對此必須小心謹慎處理,並以堯舜傳授之心法,『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為後學解說。又常以王陽明夫子的一番話開啟我們,就是要做到「知行合一」,方為真知、真行,方能接近道矣!才不辜負天恩師德及 老前人的大德敦化之恩。
在1987年 王前人慈悲讓後學跟隨 前人和很多大德前輩一同到台灣佛堂參觀,當時約有18位前輩同行而年紀最小的就是後學。正好讓後學有機會多見多聞 徐前人及各大德前輩們如何為眾生佈施,如何行持辦道的犧牲精神。十多天的遊歷真令後學難忘。除了美味的食品,又能得到 徐前人的悉心安排參觀各地名勝古蹟,由高雄、台南、花蓮、台中至台北等地,沿途又參與各佛堂的法會。眼見大德前輩們無分你我全心全意的為眾生服務,也為後學們開闢平坦康莊的大道。而後學真的三生有幸得授 前人們及大德前輩們的開啟教化。他們那溫暖的道情、淵博的學養及真誠的表現,實令後學至今無法遺忘。
因材施教、枯木蓬生
以上這兩件事情一直深深的印在後學的心內,時常反覆思念不敢鬆懈。甚至 王前人仙遊之前幾年, 前人受病魔不斷折磨,肉身之苦非以言語所能述。但 前人仍不放棄每一位後學,雖說話的氣力不多,還以身體語言開示後學們。年復一年, 前人的慈悲教化、隨緣引導、嚴謹的修身功夫,凡事都親力親為,默默承受一切苦難,不讓後學有半點艱苦。只要大家願來佛堂,多學、多聽、多參與必有所啟悟,正是 王公公前人的慈悲教化之恩。
王前人已仙遊五年多了,五年中,後學因失了瞻依,對修道、對人生都好像失了目標,做事因循敷衍,原地踏步,心如枯木。
在2005年1月3日得蒙 天恩師德 顧前人慈悲成全後學們,能與 王前人結緣。而 王前人在結緣訓中仍為後學們一一開示,慈悲的叮嚀與期盼著每一位後學能緊握修道行道的要義,在文中有所記述:『修道勿在位之高,行道勿在拳之權。』這一段語重深長的話,使後學一再反問自己:「所學何事,所行何事,是以天地之心為心嗎?能像以往 諸前人們為眾生而默默承受一切苦難,開闢平坦康莊的大道嗎?」
前人呀!前人呀!正因您慈悲的甘露洒遍著眾生的身與心,讓這枯黃了的小木再次重生。使它能回復生生不息的生命。愚昧的後學雖然無才無德,但仍會緊記前人所慈悲的每一句、每一字,要好好緊隨前輩們學習,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學多聞多行多反思多宣化,以真理為依歸,使心靈有所提昇,不被世間之色塵所染。來報答 王公公前人的真摰關懷和愛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