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止觀俱行」法會 |
◎ 前人慈悲 編輯組整理
|
|
|
「各位同修、各位兄弟姐妹,大家午安: |
守玄止一,才能返觀自照 |
老師好慈悲,賜給我們班名「止觀俱行」。所謂「止」就是止於一,止於至善,讓我們的心不要千變萬化,能達到聖哲的境界。佛家淨土宗的宗旨是一心一意念佛,一生念「阿彌陀佛」可以成佛,這就是止觀,將所有一切煩惱、後天的七情六慾放下,讓心歸於一。以前大家講「為什麼天道沒有功夫?」我們的恩師很慈悲,求道之後教我們「守玄」,這就是功夫,這就是禪。如果沒有這個方法,我們的心就會像猴子一樣,一天到晚靜不下來。「無我去執」的班期,是把一個「我」字去掉,方才沒有固執;「止觀俱行」的法會,因為沒有「我」之後,才能「止一」,才能「返觀自照」,成為功夫。在修持功夫上能夠落實,你才可以推動別人。 |
透視真理,學道才能長久 |
人的修行各有因緣:有人當了皇帝而看破一切;有人遭受命運波折而看破紅塵;有人則因病痛折磨看破人生,無論如何,你都必須透視真理。若是無法看破世上一切現實的情狀,你就沒有辦法學道,更沒有辦法長久。清朝的開國皇帝順治,就是因為受到世間太多的困擾,忽然之間醒悟一切都是虛假,對他而言,解脫煩惱唯一的方法就是出家。現在的總統都是四年一任,如果連任就是八年了。當你被選上總統時神采奕奕,半年之後,可以從報紙上得知這位總統已經不同了,四年下來,白頭髮增多了,精神也不像從前了,八年連任下來,再看看他的面容,皺紋增加很多,這就是煩惱影響到人,使健康日益趨下的變化。 |
古來多少英雄輩,南北山頭臥土泥 |
人在世界上,「求不得」的苦是最苦的,為什麼呢?當某一件東西得不到的時候,你拼命地想要得到;一旦得到後,又不能滿足,進一步就會產生妄想,因為世上沒有一件事物是讓你得到後能永久快樂的。順治皇帝覺得人生是無常,萬行也是無常,看看所有一切都是無常,即便貴為皇帝的他,也沒有辦法改變,因而感嘆人生:「禹開九州湯放桀,秦吞六國漢登基,古來多少英雄輩,南北山頭臥土泥。」他說夏禹皇帝把所有的河道都疏通,讓九州得到利益,從夏禹皇帝開始,一代一代相傳下來,傳到夏桀是一位昏君,昏君無道,必定要丟失江山,所以他的皇位就被商湯接承,這是循環的道理─治久則亂,每一個朝代下來都是這樣。中國最有名的秦始皇,當他一統天下的時候,多麼希望子子孫孫能承繼下去,但是只傳了第二代,就被漢朝消滅了,多麼短暫的光陰!順治皇帝感嘆:自古以來多少英雄輩,從無名小卒一路奮鬥到成功,等到成為英雄之後,差不多也要歸位了。所以時間實在是太無常,不管你是明君或昏君,不管你是英雄或凡夫,終究得成為南北山頭的一坏黃土,世間的一切實在太沒有意義,不如出家修行,了斷生死業力,這是他看透之後的思想。 |
無常到了無大小,不分貴賤與王侯 |
古德詩曰:「無常到了無大小,不用金錢不用寶,不分貴賤與王侯,年年多少埋荒草。」大家都知道,無常一到,性命難保,因為我們的色身沒辦法「有常」。各位看一看自己,是不是天天在變?我記得一九八九年來台灣的時候,精神還是很好,一個禮拜的班期坐下來我都不怕,從獻供、請壇一路下來,我站在那裡是一動也不動的。但是現在的狀況不相同了,獻供禮已經站不住了,這是什麼呢?這就是人生的無常,它無法永遠保持,每天都無常,每天都在通知我們生命又少了一天,色身也是一天一天退化下去。不管你是老、是小,都得面對無常,就算有了金錢、有了寶物,也沒有用,也帶不走,一百克拉的鑽石擺在那裡,你只會天天擔心,不知多少人要動你的腦筋,你本來沒有罪,一旦身上有寶,你就有罪了,所以這些根本對我們沒有用處。無常一到,也不分貴賤、王公、諸侯了,你看總統、法官、將軍有生殺之權,但是對他自己的生死有權利嗎?沒有,因為無常要到,「年年多少埋荒草」,不管有錢、沒錢、富貴、貧賤,統統一樣。 |
滾滾長江東逝水,是非成敗轉頭空 |
「三國演義」裡有一段:「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是非成敗轉頭空,青山依舊在,幾度夕陽紅。」這班英雄豪傑為了目標付出一生,但是無常一到,不管得到多少功名,到最後還是一場空,儘管青山依舊存在著,太陽依舊是上升、下降、不停的輪流著,但卻人事已非了。所以如來佛為什麼要出家?他覺得生老病死沒有分別,世間上所有的人都是一樣的。因此他要修行,要跳出,跳出無常變成有常。 |
止觀俱行,從六度萬行著手 |
老師針對一般的弟子,希望我們能夠一心一意來修行,能夠「止觀俱行」,功夫要從哪裡著手呢?也就是六度萬行。六度是六艘渡船,渡一般眾生從苦海達到極樂的彼岸。六度也是自覺覺他、自度度他的功夫,因為先要修己,才能覺他人,先要度己,才能度他人,而第一艘船就是「布施」。 |
『布施』就是懷著慈悲心,與眾生結善緣 |
「布施」是最基本的功夫,這是懷著慈悲心,與眾生結善緣。所謂「佛道未成,先結人緣」,人都有「小氣、貪心」的習性,如果不解開它,就談不上學道修道。布施的範圍很廣,也就是給學道的眾生先鋪一條寬廣的大路,但要從小地方了解真義。布施有何功德?布施能解除厄難,也能使別人得到幫助。當我們有能力布施時,就能發出歡喜心。但布施也有它的危機,如果是為求名求利,為了要想得到上天的福報,這樣獲得的果實就不清淨了。 |
轉個念,買貴變結緣 |
所羅門島公共佛堂開光時,有來自澳洲、台灣、香港的同修共五十多位,開光之後開三天的法會,其中兩位壇主出去逛街,看到土人賣水果,有一種水果像釋迦,比釋迦大,要用刀切開,這兩位同修問多少錢,因為言語不通,從口袋裡掏出錢來讓賣水果的土人自己拿,土人拿了三塊錢,他們就走了。走到一半遇到我們所羅門的道親,問他們水果買多少錢?他們說三塊錢,這位道親說:「唉呀!你們上當了!一塊錢一個,你們買貴了!」這兩位壇主心裡很不高興,馬上說:「我們真笨!被人家騙了!這裡的人真會欺負人!」一路講一路心不平,有位李太太的先生說話了:「你們兩位啊!我們在布里斯本開班,開到所羅門島,六度聽了兩遍,第一度不是講布施嗎?上天多慈悲,慈悲你們坐飛機來這裡布施兩塊錢給他們。」兩位壇主說:「這哪算布施?是他騙我們!」李太太的先生說:「如果我們丟兩塊錢在地下給他們,這個土人一定要跳起來打你,覺得你看不起他,把他當叫化子,但是今天是他多賺你兩塊,就算他貪心,也滿足了他貪心的需要,你就當作是布施,多好呢!」 |
一念慈悲,給人安樂,就是不著相布施 |
由此可見,當一個人遇到事情能用智慧來觀照時,就會有與眾不同的思想和與眾不同的應付,來破除大家的煩惱,所以修菩提道就是我們修道中最好的福報。佛家稱「善知識」,「善」就是非常完美,能把後天的知識變成智慧,像這樣一念慈悲,就有如醫生施針給藥一樣,醫治好眾生的病。因此,給人安樂、給人福利,就是不著相的布施,布施的重點就在這裡。佛家講三輪體空─無相布施、無物布施、無受布施,這樣清靜的布施才真有功德。 |
戒律就像「交通規則」 |
「持戒」,所謂「持」就是保守不變,一直做下去;「戒」就是防備、革除,這是修持功夫的根本。「持戒」能度「邪淫」,「邪」是不正,「淫」是過滿、太過分。佛家講「殺、盜、淫、妄、酒」五戒,就是教我們不要放蕩心念,要把心好好守住,心一放出去就像沒有韁繩的野馬,到處闖蕩。所以我把戒律稱做「交通規則」,開車的人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會如何?闖紅燈、闖斑馬線等等,造成的後果,不只要罰款、吊銷執照,最嚴重的是傷害到別人的生命,傷害到自己的生命,所以不守戒是很危險的。 |
五戒不真,天人路絕 |
無論哪一個宗教,一定會有戒律,我們天道弟子最重要的戒律,是在求道的時候恩師給我們的十條大愿。如果守戒不嚴,在世間中的物慾不能斷,將來我們的佛果就無法成就。師尊慈悲:「何物高於山?何物賤於草?何物疾於風?何物重於地?」比山還要高的,就是我們人的心氣。我們的心很高,我們的氣也很高,然而我們的志氣也是這樣的,修道人的志氣要高,後天煩惱的心氣不要太高;何物賤於草?比草還要不值錢的是煩惱,你們看煩惱可以賣錢嗎?煩惱是不值錢的,它只會把你纏死;何物疾於風?比風還要快的是念頭,你一個念頭想到台北,馬上就到台北,怎麼追你呢?何物重於地?世上最重的是什麼?戒律最重要,一位修道人如果不能守戒律的話,那就是沒有規律,什麼事都不能成功。恩師慈悲:「五戒不真,天人路絕」,五戒如果守得不真,上天道的路偏邪,人道的路偏邪,最後一定會被打入地獄道。所以我們修道的持戒功夫不能馬虎,希望大家在行住坐臥、生活起居中要嚴持身心。這也是學持戒的重點。 |
氣最難忍,調和得解脫 |
「忍辱度嗔恚」。一個人最不能忍的是什麼?氣,氣最難忍,但是人樣樣都可以,就是器量很小,為了這樣常常惹出大禍。其實忍是美德,也是苦行,是件辛苦的事,但如果修行者能忍辱的話,力量不得了。 |
許多偉大的人物都是從忍辱中來,例如漢代的張良與黃石公在橋上相遇,過橋時黃石公故意把鞋丟到橋下,氣沖沖地對張良說:「年輕人!把我的鞋子撿回來給我穿!」張良心想:「是你來撞我,不是我撞你,還那麼兇地要我幫你撿鞋子。」這股氣忍不下,可是後來一想:「老人家是應該要照顧一下」,就幫他撿回鞋子,黃石公見這個年輕人有耐心,於是再把鞋丟到橋下,說:「這鞋子穿不舒服,再撿一次幫我穿上!」張良心想:「怎麼會有這麼無理取鬧的人?」但再想一想,還是幫他撿回來穿上,像這樣來回三次。黃石公很滿意,覺得這個小孩可以造就,就對他說:「明晚你過來,我給你一樣東西。」 |
第二天晚上張良按約定的時間過去,但是老先生已經在那裡了,便罵他:「你這個後生晚輩,居然讓我比你早到,明天再來!」第二天張良提早到,誰知黃石公還是先到了,又給他罵了一頓,第三天張良到得更早了,一看黃石公還沒到,心想:幸好我比他早到,便安心地坐在那裡等。不久後黃石公來了,看到他很高興地說:「孺子可教也!」拿出一本兵書送他,說:「你能用忍辱的功夫來研究這本兵書的話,將來一定可以拜相的。」結果張良後來真的成為漢代一位優秀的軍師。 |
修道也是這樣,不能忍辱就會發嗔心,就會發出怒心,所有一切的成就馬上「火燒功德林」。在心理修持上,如果沒有忍辱的功夫,就會「有冤報冤,有仇報仇」,會不擇一切手段來報復,種惡因就結惡果,修什麼都沒有用。所以修道人「氣」要調和,要潔淨我們的心,方才可以得到歡喜。修行的人一有歡喜心,就會得到解脫。 |
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 |
在忍辱的功夫上,所謂「能忍為君子,堅忍為豪傑,化忍為聖賢」,一個人能忍辱的話,他就是一位進德修業的君子。如果他受到侮辱時,還能堅持理想,一定能作為英雄豪傑。例如漢朝的韓信遭受胯下之辱,依然堅忍,終於成就一位大將。最殊勝的是「化忍」,將所有一切的侮辱化掉,根本沒有接受,什麼叫做侮辱?什麼叫做讚美?他也不在乎,他只做他應該做的事,所以他有聖賢的資格。 |
我們知道什麼是功夫嗎?忍辱的功夫就是「有過不辭謗,無過不反謗,共過不推謗」。「有過不辭謗」也就是聞過則喜。人人都犯過錯,這時一位教化菩薩來指點你、指正你,如果你說:「這不是我的錯,你是誰?怎麼可以指正我?」這種情形就是推辭,這是不可以的,應該要承認,並且要改過;「無過不反謗」,我沒有錯,你冤枉我,那怎麼得了,我反過來謗譭你,這個也不可以喔!我沒有錯,你誤會我、批評我,拿我的過失來宣傳,我也要一笑置之─原來你的耳朵、你的眼睛,所聽所看都是錯誤,那我還跟你講什麼呢?所以不要反謗;「共過不推謗」,像我們一貫道,有好多人修持很好,其中也有人修持不夠,造成錯誤,但是他也是我們的道親,報紙登出來,或是被人宣揚出來,這是大家都有錯,這就是我們的共過,不能把它推掉,大家都要負責任,負責任之後才會關心那些修持不夠的人,這樣方是我們忍辱的功夫。 |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
「精進度懈怠」。為什麼要精進呢?因為如果不精進的話,就要半途而廢,不但無法進步,還達不到目的地。所以道德經上說:「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一個有智慧的人,得道之後,知道大道寶貴,絕對捨不得丟掉,這就是精進;「中士聞道」就是我們一般人了:今天心情好就去學道,如果有好看的電視、打球的節目,就會把學道的事情忘在一旁;而最沒有智慧的人,聽到要修道、要聽道理,他感到好笑,心裡想著:「你們這些笨人,有時間不會去玩樂」。所以精進是很重要的。 |
從燒香叩頭懺悔之中,不忘修道初衷 |
修道是長遠的,是一輩子的功夫,要保持初衷和初發心,實在是不容易。人生中一定有挫折、困難,會讓人想停止、後退,如果不能保持精進的話,成道就沒有希望。所以大家要時時在道場中、同修中親近善知識,不要親近半知半覺的人,要保持精進。修持上要得到真自由的話,要先壓縮自由,不能放縱,要效法聖賢仙佛的行為,不遷怒、不二過,自性自度,要能從燒香叩頭懺悔之中,不忘初衷,不失卻本有的菩提心,有如每天吃飯來長養生命,不吃飯就不能維持生命一樣。 |
定就是「對境無心,八風吹不動」 |
「禪定度散亂」。以上的四種法門,僅管你能一步步做到,然而一旦缺少「禪定」,就會失去作用,因為心不潔淨,導致在外來的因緣中,思維不能慎慮,只能生聰明,不能生智慧。希望大家既要學禪,又要入定。如果不能定的話,頓悟法門實在走不進去。定的真正功夫是「對境無心」。蘇東坡說「八風吹不動」,我們自問能有幾風吹不動?若能做到,雖為凡夫,已定了佛位,絕對能成為未來佛。妙高峰禪師的故事大家都聽過,那就是一個修持禪定的最好例子。 |
禪定的次第是明相、破相、入相 |
禪定的功夫,也是教我們要離相,了解世間一切有相都是虛妄,心安定下來,就不會散亂。做事情如果心亂,就不容易有成就。禪定的次第是明相、破相、入相:先明白什麼叫做「相」,知道相是假的,這就是放下;放下之後還要破相,才能夠提起它;這兩樣功夫都達到了,最後再「入相」,此時就可以真正放下了。如同一個家庭,夫妻本是冤家,兒女是債,後天人事是由因緣而來,這就是「相」;什麼叫做破相呢?冤家變成親家,兒女是討債,就會還債,這就是破相。你如果不明白的話,就會被相所牽制,永遠都是冤家討債,所以一定要提起,非但不要逃避,更要入相,如此才能再放下。不管是冤家親家,也不管是討債還債,在這一世應該還的,統統償還,這就是禪定的功夫,這樣方才可以明心見性,這是最重要的。 |
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 |
「智慧度愚痴」。修成智慧之後,就能如古人所講的「一燈能除千年暗,一智能破萬年愚」。如果說修行人能明白一切事與物均開始於緣起,了解自性本空,了解人生無常,了解真正的用功是無我,這樣方才算是用智慧去了悟。佛性的妙智慧與眾生的聰明不同之處,就是在眾生的聰明能利人,但也能害人─為了自己的利益就會害人;但妙智慧的佛性絕對是利己利人、度己度人,絕對不會去害人。 |
修智慧,內要反求諸己,外要順應天意 |
修持智慧法門,內心要真正用功,一切反求諸己。對外要順應天意,因為既是上天之旨意,我們是凡夫,就不去違背天意,否則就是和老天過不去;對內要皈依自性─皈依佛、法、僧。若在外找佛法,永遠找不到,一定要皈依自性,讓自己與佛平等,開發出自己的佛性。如果自性佛不皈依,卻往外尋找,就是跟自己過不去。皈依在佛性之下,自己是真主人,有真智慧,方才達到修行的境界。 |
知而不行,等於不知 |
六度是菩薩乘、菩薩行,能好好修,將來必定能達到菩薩的境界。現在眾生有一個最大的弊病─知而不行,要知道:知而不行,等於不知。所以老師要我們實實在在的去做,外面好多人批評我們「講一套,做一套」,希望我們從實行中打破這句話,既然講得出,一定做得到。 |
希望同修在恩師慈悲下,將六度波羅蜜從修持中達到最高的境界。 |
活得自在;行得自在;觀得自在;當下自在,即是如來 |
在美國摩河羅州三德佛堂請訓,活佛師尊慈悲一首冠頂詩:「活得自在,心中有愛;行得自在,無拘無礙;觀得自在,善惡師哉;當下自在,即是如來。」恩師慈悲我們:修道人的心中一定要有愛,愛自己,也愛眾生,自己上了岸,也幫助別人上岸,方才可以活得自在。 |
自私自利,行動就不自在 |
「行得自在」是說所有一切的行動都要自在。一個人能「博愛」,就不會有拘束;如果自私自利,那就有拘有礙,行動就不自在。好比有人悄悄跟你講:「吩咐你做的事,你不可以向別人說」,這種怕人家知道的就是不自在,為什麼一個人的行動會不自在?因為他心中有拘束、有妨礙,天下事有什麼不可以講給人聽的呢?其中一定有私、有秘密、有其他的用心,所以你的行動就會不自在。 |
無論善惡好壞,都心存感謝,才能觀得自在 |
「觀得自在」,我們的眼睛是肉眼,用肉眼觀世間一定不得自在,為什麼呢?因為肉眼是後天的眼光,一次只能看一個方向,無法一下子看到四面八方,所以往往看不見的就說沒有,看到不對的就認為不對,在善惡、好壞、合意或不合意中起煩惱心,這樣怎麼會自在呢?因此,要觀得自在,就一定要用我們的佛眼、智慧眼來看世間所有的一切,對過去、現在、未來,對每一個角度、立場,他都能瞭若指掌,知道無論善、惡、好、壞,都是我的老師,都是在指教我們、成全我們,心中感謝對方,這就是觀得自在。能觀得自在,就不會用後天的思想觀點來判斷,就能觀出我們的家庭、我們的社會、我們的世界,都是那麼的美;觀出修道的同修,看上去每一位都是菩薩,這樣就是「觀得自在」。 |
不論順逆,都能當下自在,就是如來 |
「當下自在」─人生在世幾十年,遇到的每一件事,都可能讓我們不自在。好比看到你們沒有喝茶,我會不好意思,那就是不自在。如果每一件事都能當下自在,這就是如來。如來佛對世間所有一切都能大慈大悲,從不起不自在的心─你罵他,他也自在;你恭敬他,他也自在;老的來求他,他也自在;小的來,他也自在;有人害他,他依然自在,還對害他的人發了一個大愿,希望來日修成功,第一個度他,因為他成全的功力是最大的,所以他永遠自在。遇到任何的困難,不論是順或逆,統統都要能當下自在,這就是如來。 |
真理是根,法是船 |
希望我們同修能深刻了解六度的重要及修持方法,出班之後,要知道修道是修真理,是修真法,真理是我們的根,要緊緊抓住,法只是擺渡船,從此岸到彼岸,到了彼岸之後,任何法都要丟掉,否則就變成「法執」,「法執」就不能應變,不得自在。 |
度己度人來報答恩師,既行功,又了愿 |
老師對我們一班弟子的恩典與厚望,我們感恩不盡,唯一報答的方法就是度己度人,既能行功,又能了愿。讓我們的祖先看到我們一班子弟修持的認真、辦道的盡心,天天快樂;讓我們大家愛護我們的道場,使道務從我們的發心之下,能夠蓬勃弘展,鵬程萬里;讓我們一班同修,因為自在,個個臉上都是喜氣洋洋,好不好呢?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