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酉年 恩師慈賜法會之班名為「愿力願力」班,恩師慈悲的這個班名,當中確有非常深遠的意義。正是要提醒我們一班徒兒,要憑藉明師這一指點,將自己原來之心,即本性良心,率性而行,從而達致返本還原,必須經過一番苦修苦行,原因是人落入後天已六萬多年,所積習的脾氣毛病、貪嗔痴愛,早已不能自拔,故要修回原來純潔無暇之心,談何容易,惟有得道之後,自己亦能真心發愿,對準目標,努力修行,再借助佛力加被,變化氣質,成功方能有望。所謂愿者:信之結晶也、成道之先決條件也。古德云:「萬丈高樓從地起」 ,既然累世積習甚深,所以修行必須由遵循佛規禮節開始,以作為我們學道的基石。
恩師慈悲:「離婁之明,輸子之巧,要以規矩成方圓;良玉寶劍,雖有美質,終假砥礪之功,方成其器;君子賢人,雖有美德,終假師匠規矩,其業方成,學道修道亦如是也。」離婁與公輸子這兩位都是擁有曠世才華之士,世間少有。離婁能於百步內見秋亳之末,目光銳利,觀察入微;公輸子有鬼斧神工之手藝,被譽為百匠之師,但他如果棄用圓規方尺的話,都不可能每次成功地劃圓劃方。世間雖有良玉美鐵,但缺少工匠仔細的切磋琢磨,那良玉寶劍又怎能有發揮本有光輝之機會呢?故此 恩師慈悲以兩位作為我們修行的例證。人亦一樣,本無智愚之分,妙智人人具足,但因因果業力不同,所以修行因緣各異,故此,今天我們能夠有如此好的因緣,得求真道,便要好好抱牢,繼而要仔細暸解佛規禮節是什麼,才可以把我們本有自性光輝,從不斷的切磋琢磨的過程中,得以顯露。
佛規是內心修持;禮節是外行的儀則。修持最重內外一如,所謂誠中形外,現簡述如下:
佛規:學佛之規則。
恩師慈悲:「佛規約束之行為,遵者身心得安全。」所以佛規是修道人的戒律,如不守戒律,即如車無軌,船無槳,行駛必定危險,天律森嚴,修道人身口意念,均要戒慎,勿可疏忽,否則犯了佛規,就是失了準繩,如此又怎能脫得輪迴生死。
院長大人慈悲:「今之修道,與古不同,不必捨家拋棄,離妻別子,在家即是出家,得道即可修成,無分士農工商,男女老幼,貧窮富貴,皆不誤其工業,修行之法,簡而且易,遵儒教禮義,釋教規戒,道教功夫,三教之法,合為一體,躬行實踐,不假虛偽,人人可成。」正好反映出在末世修行其實不難,只要有始終如一的真心,人人可成仙佛。而院長大人再慈悲我們成佛之方法和對佛規的認識。
「欲成仙佛,當然須守佛規。佛規者,成佛之範圍也,苟超越此範圍而不用,則無仙佛之可言,然而佛規眾多,豈能盡述?凡有益於修悟之原則,皆為佛規,凡古聖之遺言、仙佛之指示、前人之教化、同道之規勸,無非佛規,惟有心者得之。」所以真正的佛規,就是諸惡不作,眾善奉行,做一個光明磊落的大丈夫。
禮節:辦事之儀則。
朱子曰:「禮者、天理之節文,人事之儀則。」中國幾千年來,被稱為禮義之邦,就是人人守禮。但隨著時代變遷,歐風美雨侵蝕了中國的傳統道德觀念,禮節已逐漸受人忽視,道場就是要維護傳統,故此禮不可廢,大小禮節也分別在不同禮典下應用,而我們也因此更認識周公制禮,古聖崇禮之原因。
師尊慈悲:「先王之道,以正心修身為本;聖人之教,以禮門義路為先。禮之為用,關係至為重大,故古人冠諸四維之首。」聖人用禮約束身心,孔聖曰克己復禮,就是防非止惡,國無禮刞亂賊起而亡其國;身無禮則情欲勝而喪其身。看今日社會動亂,人慾橫流,就是最好明証。
常行之禮可分為:
(一)禮儀—禮之大也。聖人本人性而作經禮,其經常不易之文。用於整體行動,例如國家典禮。道場上所有大小典禮也是,其中講求整體合作性,如獻供、請壇者均是。
(二)威儀—禮之小也。週旋進退之節。屬於個人行為,如進退、升降、俯仰、揖讓等。聖言君子不重則不威是也。
道場中因各負責任不同,而規則亦可分為下列四種。
1. 點師之規則:作為點師應團結一致,為公益,去成見,讒言不入,巖牆不立,鞏固基礎而立萬八之基業。更應熟習禮節佛規,否則己亦不明,何以教人。一言一動,一行一止,均為人所注意,思此更應謹慎小心,時加警惕。
2. 壇主之規則:作為壇主應以敬天禮神,尊師重道,恭敬前人為準繩,首先以身作則,以為道親之表率。應明白天理人情,公私分清、先後之節、應循步驟、各當知悉,庶不受人所愚,己亦免增愆過。而壇主乃一壇之主,對於內外一切,招待道親等等,均須負責,作個標杆以啟後人。
3. 引保之規則:身家清白,品行端正,方可引其入道;須保得其真道,并非左道旁門,誆騙錢財。
4. 道親之規則:諸惡不作,眾善奉行,抱守五倫八德。道親對聽講經訓規則、乾坤道親到佛堂規則、勸道行功規則等皆應明瞭。
除以上四點規則以外,同修於回到佛堂的時候,更有下列禮節需要遵從和認識:
※燒香叩頭禮、※參駕辭駕禮、※謝恩禮、※接駕送駕禮、※大典暨年節禮、※紀念禮※獻供、請壇禮、※辦道禮、※婚喪禮……等都是我們需要循行並深入了解的禮節。(篇幅關係,待有機會再和大家共學)
佛規禮節雖是束縛,卻也是雕塑,造就每一個人的上乘佛法,一定要嚴格遵守,所謂誠於中,形於外,將之表現得宜,才是道的顯露與實踐。而佛規禮節,莊嚴道場,護法道場,不可不遵。但城都鄉市環境不同,儀式祭品,難使劃一,必須因人以施用,因地而制宜。故此師尊遵 皇●慈諭修訂佛規,也僅以「暫訂佛規」為名,修道者貴乎誠心,不以形式拘人,一切不過取其至誠無息,念念不忘而已。故聖言:「無誠無敬,不能回應天之尊嚴。」大道雖然寶貴,但卻是無形無象,要我們一班學道者以身示道,方能彰顯,故此,我們在行持佛規禮節之時,並不可以單憑身行,必須要有一顆誠敬之心,才能配合道之尊貴。
最後藉著關法律主所慈悲的訓令作一總結,願以此與大家共勉。
「佛規禮節雖繁廣,
不外一誠可括完,
誠則至誠無二念,
誠則身恭態自然,
誠則口無異心語,
誠則感無不合天,
誠則何曾有暗昧,
光明達上九品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