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道辦道」這四個字講起來容易,做起來困難,這是因為徒兒沒有實地去做,也缺乏「貫徹」的勇氣,所以道是道、生活是生活、你是你、我是我,把修道當成口頭禪、理想。徒呀,你的「分別心」如果不化解,「我執」如果不看破,那麼道與你永遠也搭不上關係。
修道辦道不是比高低,更不是論道務的多寡,而在於用心是否單純?愿力是否堅貞?咱們學修講辦行不是多部曲,而是自然而然踏向每一步。徒兒要知道,你們每個階段的體會與成長都不同,不管你身擔何職,最終的目的都是「立愿了愿」
,而且要無愧於天恩師德。
道務要靠大家同修共辦,但「中心主軸」要出來,如果只是你自己,一個人忙得團團轉,別人在一邊涼,你不是累了自己,又耽誤別人嗎?你要借助大家的力量,道務才能辦得寬、辦得廣。為師就怕你們有一種思想:「啊!這個就是我的使命、我的責任,這件事,非我處理不可、這個人非我去提點不可、這個道非我去辦不可、這個人非我去指點不可。」有非得這樣不可以嗎?基本上,你是很負責任、很不忍心麻煩別人,實際上你是耽誤別人行功了愿的機會啊!
道是上天的,和「人間企業」不同,人間企業可以找「能力強」的,你做不來換人做,辦道不同,「找人幫忙做」是為了帶動大家一起來了愿,一起來完成三曹大事,而不是你個人的想法。道是上天的,不是一個人的,道務也不是一個人、二個人開創出來的,所以不能有「邀功」的心態,為師什麼時候邀過功?但求無過,不敢居功啊!
小缺失不代表你就是失敗,不代表你就是輸了,如果有人提出你的小缺失,那是給你改進的機會,如果徒兒覺得:「我做得這麼辛苦,上面的人還唸我,還說我做得不圓滿!」那你便有功德心,你是為了功德才來辦道的。縱然你渡了很多人,辦了一大片的道務,徒具功德相,落個有漏的福報而已!
有句話說:「不矜細行,必累大德」這佛規禮節不是只用在大場面,大法會裡,最高難度的地方,是在生活的細微處,獨處時的戒律。如果你對自己身心的點點滴滴要求得嚴謹,你的自覺力就提高,相反地,就散亂了,所謂「精進渡散亂」
,便是要你們於最細微的心念處達到「惟精惟一」。
處事最怕的是「起人心」
,你一起了人心還「不自覺」
,那就變成自己的絆腳石。徒啊,在你不知道該怎麼做,遇到困境的時候,就想想古聖先賢,看看書,翻翻經典,總會找到答案。困境不會是永遠,也只有自己才會把自己困住。
牙齒和舌頭都會有不小心咬到的時候,心臟跟頭腦都會有突然不能相通的時候,如果連你們經常在一起辦道的同修,都不能互相體貼、體諒,就會造成誤解。為什麼不能諒解?因為不了解,沒有用心,試圖去了解對方,只希望對方瞭解我,對不對?今天如果大眾的目標,心意不一致,你又怎麼去帶動後學?如果你們還禁不起別人的誤會、瞧不起、批評、這哪叫修辦道?這就是辦人事團體了。就和廟會一樣,一言不和,你不相信我的能力,你覺得我做得不好,一拍兩瞪眼!這就是人事團體,所以說咱們要放下自我,才是真辦道啊!
少為自己打算,上天就為你籌謀!你不要事事都只為自己著想,你一想到自身的利害問題,就會亂了方寸,難顧大局,以致打亂了渡化眾生的大事,你若能先放下自己,一心為眾生著想,上天當然也會依你發的心回報給你,如此,你又有什麼好擔心呢?
有道是真富,無德是真貧,環境不好只是外在因素,那是可以克服的,如果無德、無道,那才是真貧。《中庸》說:「夫政也者,蒲廬也。」只要領導者有道,整個道務的推廣,定能如蒲蘆草一樣生機栩栩。徒啊,你們每個人都是領導者,都應當義不容辭地為眾生服務,甚至犧牲。
你們身為領導人、前賢、引保師的,要常常去「回想」
,常常靜下來「思考」:「我今天所說的話,是不是秉承著老師的心?我今天所做的事,如果是老師來處理,老師會怎麼處理?我今天對待這個人,如果是老師,祂會怎麼待這個人?」如果想不通,就看看聖賢仙佛的聖訓經典,裡面全都是「聖賢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