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暈效應
被狗吠的人,不一定是賊;
留長鬍子,也不一定是藝術家。
但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了?
和別人相處時,我們都慣於戴上一副「先入為主」的眼睛,將別人放進一個「框框」裡,再用這個框框解釋此人的角色與行為,他是好人、他是壞人
。
我們甚至把想法投射到對方身上,以致經常偏離事實真相。
何謂「月暈效應」?
人們在判斷別人時常有一種傾向,就是把人概分為「好的」或「不好的」兩部分。當一個人留給人的印象是「好的」時,人們就會把他的言行舉止用「好的」角度去解釋;反之,
如果一個人被歸於「不好的」的印象時,那麼,一切「不好的」看法都會加在他的身上。這種現象稱之為「月暈效應」
,意即當人們看到月亮的同時,周邊的光環也會被注意到。當一個人的「印象確立」之後,
人們就會自動「印象概推」(Halo
Effect)將第一印象的認知與對方的言行聯想在一起。
「成見」能有多荒謬?
有一名年輕猶太人和老猶太人坐在同一列火車上。年輕猶太人問老猶太人說:「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卻默不作聲。「對不起!先生,請問現在幾點了?」老猶太人還是不答。
「先生很抱歉打擾您了!但是我真的想要知道現在是幾點鐘。你為什麼不回答我呢?」
老猶太人答道:「孩子,下一站就是最後一站了。而我一點都不認識你這個陌生人。如果我現在回答你,依照猶太人的傳統,我就必須邀請你到我家坐。
你長得很英俊,而我有一個很漂亮的女兒。你們倆一定會愛上對方,然後你就會把我的女兒娶走。你告訴我,我為什麼要一個連手錶都買不起的女婿呢?」
幾乎每一分鐘、每一件事,我們都依憑著過去所得的知識、經驗在作判斷。此後我們心中就會建立一套刻板的印象,並用這個「成見」去解釋或評斷周遭的人事物。
有一則故事這麼說,有一位先生初到美國不久,某個早上到公園散步,看到一些白人坐在草坪上聊天、曬太陽,他心想:「美國人生活真是悠閒,有錢又懂得享受生活。」走了不久,又看到有幾個黑人也悠閒地坐在草坪的另一邊,這位先生不禁想到,「唉!黑人失業的問題還真是嚴重,這些人大概都在領社會救濟金過生活。」
偏見是無知的孩子
哈茲立特有句話:「偏見是無知的孩子。」說得一點都不錯,
「人」「扁」為偏,人一旦有了偏見,就會把「人」看「扁」、而看「偏」了。
大多數的人並不了解你,你也不完全了解這些人,既然如此,我們就不該輕易地去論斷他人,當然也不必在意別人的論斷。因為,每個人都可能扣錯第一顆釦子,
不是嗎?
道場上,如何避免月暈效應
在道場上,渡人不成,我們便經常用自己過去的經驗下判斷,唉,他大概是緣份未到啦、罪業深重啦……;分配工作時,亦經常以過去的成功與失敗做參考標準,讓大家失去了歷練及學習的機會。
道場成員及工作千頭萬緒,如何讓自己不要被月暈效應影響,讓每個人在我們心中都擁有無限的可能,因為有期望,所以就有努力、成長的空間與機會,那麼道務的蓬勃發展,將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