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孫浩榆

 

        人莫不有心,心生願起,故願不可止;莫不有行,知行合一,則願隨行成。有願而不行者,殘也;無願而行者,盲也;苟無願亦不行者,廢也。

一、誰是行願人

        佛云:心生則種種法生,心滅則種種法滅。世間萬物由心而生,心是一切的主宰。世上人人都有心,人人心中也充滿了希望,這些希望是願的開始。有了願,能將心中這份願景移植到現實環境之中,這就是行,願與行能夠合一,方才有資格成為行願人。如觀音菩薩聞聲救苦、地藏古佛地獄不空誓不成佛、孔子一車二馬周遊列國,傳道救世等等,都是百折不改其志的行願人,就連吾等求道之初,也立了十條大願,只要終身弗失,依願而行,個個都是了不起的行願人。

 

二、行願之分別

   (一)行愿與行願  

        人人靈性來自無極理天,上天賦予每個人的智慧沒有分別,佛如此,菩薩如此,凡夫如此,眾生如此。活佛恩師臨壇時,曾以火鍋為例,說明火鍋之所以好吃,在於每一道火鍋料的完美融合,而眾生就好像火鍋中的各種料理,大家在天鼎地爐中,為共同目標努力奮鬥,沒有私心,不分你我,這種公心一片,就是愿。愿是原來的心,公是造物者的心,行公道,即是用本心契天心,是在返本還源,走向至真、至善、至美的境界。

        道是一切根本,然而由道散發出的法門千千萬萬,每個人都可以盡情伸展自我的抱負,所以士農工商,各有安身立命之處,三百六十行,行行都有狀元可出,人人安居樂業,各盡其才,各取所需,不但分工,又能合作,同中有異,異中又求同。六祖壇經無相頌中,慧能大師曰:「色類自有道,各不相妨惱」指的即是這個。

 (二)聖願與凡願

 

        孟子梁惠王:「文王一怒而安天下之民」 ,文王的怒氣不是來自個人的好惡,是來自眾人的心聲,這股以利益眾生為前提而生出的願,是聖願。若以利益自身為目的的願,為凡願。如春秋戰國時的五霸七雄,攻城掠地的目的,只在滿足自身統治天下的欲望,完全不以百姓生死為考量,縱使治得了天下,但因這個願的來源並不是出自於公天下之心,也不是出自於浩然正氣,而是一己的私心,這種願是為凡願。聖凡之願常在一念之別,成就功果卻有天淵不同。我們花錢購物,付出相同的代價,都還會選擇好一點的商品,立願了願生死大事,更當以聖願為先,以眾生為先,這種發自慈悲之心的願,才是人類最高尚的情操,也是聖人凡夫最大的區別,更是能否成道的重要指標。中庸云:「道不遠人,人之為道而遠人,不可以為道。」立下聖願自當從人群中、眾生中去行願,才有了願的機會,離開了人道,也就離開了天道,如何能夠成道。

 

三、行願之法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行願能如法,可收事半功倍之效。

  (一)有情眾生

 

        五祖弘忍大師云:「有情來下種,因地果還生,無情亦無種,無性亦無生。」世人談情,指的是思念與關心,是人我之間心識作用產生的欲念,存在於人我之間任何一個角落,也是維繫人我關係不致疏離的重要因素。然而人情作用有一定的範圍,常因狹隘心胸與偏見限制,使人情淪落在是非之中,錯過將人情昇華為真情的種種機緣。菩薩又名「覺有情」 ,證明發自人性根本的熱情,不因好惡有所區別,是真情的表露,是行願之人必定具備的人格特質。故行願之人不為自己求安樂,但願眾生得離苦,時時以眾生之願為己願,當眾生的願能夠滿足的時候,就是自己的願能夠成就的時候。華嚴經云:「欲作諸佛龍象,先作眾生馬牛」 ,雖然我們禮拜的是天上的神,可是接觸的還是人間的眾生,眾生才是行願人離不開的根本。

 

 (二)少言多行

 

        荀子勸學篇:「君子之學也,入乎耳,箸乎心。......小人之學也,入乎耳,出乎口。」君子所學為修養自己,小人所學為表現自己。願之重者,在能真真切切行持,再小的願都有不可思議的應驗。古聖有言:「腳比路長」 ,行願就像一條傳聞很遠很遠的路途,但是只要能夠堅持,腳踏實地,一步一步去走,就能夠突破障礙到達目的。就如同老子所說:「多言數窮,不如守中」 。理想抱負講得天花亂墜,對修持一點幫助都沒有,反而容易讓自己走入窮途。道家亦言:「開口氣散」 ,氣散則神昏,神昏則心不定,心不定則志不行,既然不能行,立再多的願又有什麼用?還不如持守當下,善用一身具足因緣,走出光明的一條路。

 

(三)克治省察

        「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然而知過能改是聖賢才會做的事,顏回不貳過,全在克治省察上下了大功夫,所以言行舉止稍有疏失之處,即刻便知,當下能改,沒有一絲一毫苟且非份的思想態度。一個行願人有勇氣從錯誤中找出解決之道,進德修業才能不斷提升,行願的路才有更強大的支撐力量。昔日有人以黑豆為惡,白豆為善,二六時中省察自己這顆心,有幾時在內,幾時在外,在內的是什麼心,跑到外邊的又是什麼心,分得清楚,要治他才使的上力,這是實實在在修學,把塵俗之心一點一點的修磨,就像斬草除根一樣,毫不放鬆,決不手軟,方才是行願人應有的魄力與擔當。我們要知道,行願人看起來是在做自己的事,身上卻擔負濟世救人的重責大任,行願人雖然不多話,卻是眾人注目的焦點,行願人的一言一行,人人可是看在眼裡,記在心裡,所以行願人不可以不修身,要去其本無,存其固有,才能自覺而後覺他,自渡而後渡人。

(四)不著不離

        金剛經云:「應無所住,而生其心」 。無所住者,不執著在一處,呆板不知變通。道是活潑自然,應化世間種種變化。行願之人亦不可拘泥死守,要知道,願是活的,在不同環境下,有一定轉圜空間,天時、地利、人和的搭配都非常重要,行願的人,要能圓融各方現有條件,開方便法門,讓願能自然流布。當願能行時,如疾風迅馬毫不停滯,勇往直前。當願不能行時,持守一心,靜待天時,方才不枉行願之名,也無愧於天地化育之恩。所以願要守而不著,持而不昧,在清靜法身中隨其因緣圓融四方。再者,願不是由外而生,願是我們良心本性的一部分,行願是在盡本分,無所謂行願的心,也無一絲牽強勉強,不必因為行願把自己繃得太緊,也不能讓自己太鬆懈。太緊容易走火入魔,太鬆散則一事無成,行願要有正知,建立正確心態,成為一位歡喜自在的行願人。

 (五)應時契機

 

        行願不知天時,如盲人瞎馬,難尋正道,能識得時務者方為俊傑。現今道轉白陽,白陽屬秋,秋為萬物收束之期,上天大開普渡,派下濟公活佛和月慧菩薩同擔天命,要渡九六原佛子回到理天故家鄉,明白的人,此時行的願離不開辦道渡人,趕緊將現階段重要任務完成,才是聰明人該做的事。古聖云:「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鎡基,不如待時。」人人皆有妙智慧,卻不是人人都能遇到好時機,許多大德高僧,千百年來不斷修持與輪迴,等的即是時機。尤其現今人心不古,造下許多惡業,引來諸多災劫,三災八難遍地橫流,眾生性命危如累卵,在此危急存亡之秋,要想躲災避劫,唯有登上一貫法船,法船者道也。孟子云:「天下溺,援之以道。」求道、修道、行道、辦道、證道,救的不僅是自己的性命,更是救天下人的性命,然真道有隱有顯,此一良辰佳期一旦錯失,仙佛亦不能挽回,行願人必當謹記在心。

 

 四、結論

 

        「入道要門,發心為首,修行急務,立願居先。」立願是為茫然的心定下方針,行願則是邁開步伐向前行,以了結心中事。行願的過程就是一種修持,是從性理良心為出發點,由世間法到出世法,由末而返本的修持方式,最終的目的在達到天人合一的境界,亦即中庸所言:盡人之性,盡物之性,贊天地化育,可以與天地參矣。諸佛菩薩不都是以一己有形之軀,擔天下眾生之苦,至誠的心在無形中感召許多眾生共同創建佛國淨土,起於微念成於眾志。看看師尊師母建立的這片道場,就可以印證行願的力量有多大。所以我們不要只是羨慕他人的成就,當我們能開始行願之時,同樣能具足一切善因緣,成就無上菩提。我們要相信上天的慈悲,相信仙佛的存在,相信眾生可以渡化,最重要,相信自己能夠有始有終,毫不退縮,願不成,誓不止,一直到最後一口氣,都不放棄心中的願。有了這樣的信心與決心,相信每個人都可以大聲的說:「我是一個行願人」。

 
博德季刊第12期
特稿
重德道學院的精神與目標
慈語甘泉
祖師的十叮嚀
恩師慈語-學修講辦行
重德道學院特槁
道場中獻供請壇禮之妙諦(下)
研讀道德經第一章心得
專題論述
九經(中庸)
法會專題
順逆境的生活
一個行願人的話
一脈薪火傳九州
阿德雷宇德佛堂開光緣起與記實
澳門曇心佛堂之緣起
曇心佛堂開光花絮
千手千眼記常州
澳洲墨爾本立德佛堂母親節活動照片集錦
台灣金山道院慶祝母親節活動照片集錦
崇華堂戶外聯誼活動照片集錦
澳洲青年班2007年秋令營
崇華堂戶外聯誼活動花絮
溫馨的母親節
高雄金山道院感恩五月天-母親的愛
道場加油站
知止而定
處世錦囊
禮讓座位
小品
創意父母樂趣多
我的求道回顧
心靈SPA
佳片推薦─ 洛基&洛基:勇者無懼
一句話 一醒思
生活智慧故事
亡羊補牢猶未晚
徵文啟事
編輯小語
食譜/牛蒡火腿卷、素肉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