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一般人不知學之大義,每謂學求在我,如欲得之有何難呢?乃不知學問之道,究之無窮,用之不竭。其義則包藏宇宙,其言則貫徹古今,學猶不及,怎有不竭力而能呢?常恩古人如李密掛角【註一】、匡衡鑿壁【註二】、江泌對月【註三】、陳康映雪【註四】、葛洪賣柴【註五】、車胤囊螢【註六】。又斷機【註七】教子使成亞聖(孟母)、負薪【註八】勞苦(朱買臣)、刺股懸梁【註九】,痛苦自若(蘇秦),雖然已十年窗外無人識,一旦成名天下知。所謂幼而學,壯而行,上致君,下澤民,揚名聲,顯父母,光於前,裕於後,皆由竭力學成,方得出人頭地,何況修行,悟到正等正覺,了清情慮,淡泊名利,脫離生死輪迴,不十倍用功,勇猛精進,那能成呢?
(4)責任的明瞭。書云:「維皇上帝降衷於下民,作之君,作之師。」由是以觀,人生在世,即有仁義禮智的「固有」守分責任,然而天地父母的長養,國家社會的護助,師長的教導,群友的輔仁等等,則更應當誠敬、孝悌、忠信的道義報答責任。故吾人欲明至理,在研讀道書時,須於文言之外,識得其旨趣所在,方上窮理盡性之路徑,既得明理,斷疑生信,則必須循規守矩,尊師重道,正己成人,替師分心,承上啟下,凡一切之事,皆為自己之責任,務要認識天時,把握良機,各就崗位,各負責任,在一個目標之下,一致團結,萬眾一心,救人化世,勇往直前,達到堯天舜日大同盛世的責任,奠定萬世太平的基,完成神聖的偉大使命。
結 論
(1)才德的修養,通鑑云:「才者德之資,德者才之帥。」聰察強毅之謂才,正直中和之謂德,才德全盡謂之聖人,才德全無謂之愚人,德勝才謂之君子,才勝德謂之小人,凡取人之術,茍不得聖人君子而與之,與其得小人,不若得愚人。……」此才乃言世之文人,由文字中所得之才也,若學從靜中求取之才,自有別矣!須知學須靜也,不學無才,不靜無以成學,若向靜中求出之才,才德兼優。何以故,明必見性,一片佛心運事,一片佛理也。君子學以成德,先要敦行八德,以「孝悌」為仁之本,以「忠信」為進德之根,「禮義廉恥」為立仁之大節,本立而道生。
(2)聞有道學修養之人,在世界上對於一切理論必取出調和之姿態而答復之。對任何宗教道門及其黨派,祇有容量而無中傷(抵觸反對) ,民吾同胞,物吾同與,博愛平等,效法天地,無矛盾之理論。六祖云:「若真修道之人,不見世間過,若見他人非,自非卻是左,他非我不非,我非自有過,欲擬化他人,自須有方便,勿令彼有疑,即是自性現。」
(3)氣質何以不易變化呢?陸象山云:「一曰:雖知學路而恣情縱慾不肯為。二曰:畏其事大而不為。三曰:求而不得其路。四曰:未知路而自謂能知。然為學之道,志在學不厭,樂其道而忘人之勢,終其身以俟命而已。所以孔聖曰:「弟子行有餘力,則以學文。學而時習之,二六時中,博之以文,文以載道;約之以禮,禮守四勿;且克制私慾而復其禮,其修養不外如斯而已啊!
註解
【註一】 掛角:唐,李密乘牛,掛漢書在牛角,且行且讀,後為陳情表作者,以孝聞。
【註二】鑿壁:匡衡,東漢海承人,勤學無燭,乃鑿穿鄰舍牆,而引其光而讀。
【註三】對月:南齊,江泌夜映月讀書,月光斜則更升換位置。
【註四】映雪:晉,陳康,京兆人,性好學,家貧無燈油,冬月常映雪讀書。
【註五】賣柴:晉,葛洪,句谷人,世稱小葛仙、翁,少好學,賣柴自給且行且讀,後攜子侄赴羅浮山煉丹成仙,著有抱朴子神仙傳。
【註六】囊螢:晉,車胤博學多通,家貧無燈,口袋盛數十螢照書而讀。
【註七】斷機:孟子少時既學便歸,母割斷紡織機抒以喻輟學,孟子懼,旦夕勤學。
【註八】負薪:漢,朱買臣,會稽人,砍柴自給,妻羞之背去,後拜守越之命榮歸。見妻與後夫清道,乃以後車,載其夫婦入太守府,其妻慚忿自縊死。
【註九】懸梁刺股:戰國,蘇秦,洛陽人,習縱橫家言,使齊楚燕趙韓魏聯合抗秦,為從約長。「少時讀書欲睡,引繩繫頭髻懸梁上,有時刺其股血流至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