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德道學院所頒布【中庸】之教材—其中【九經】原經文(見下文)及附解文字(下文中藍色字體部份) ,每次均因地因時因人而轉變圖例,猶憶初期曾經以九個齒輪互動化世大同的齒輪為講解引子;後來變為九個圓環,連貫九州;柬埔寨則引用九頭蛇(當地之吉祥物);越南則是九龍江;亞特蘭大用九個水晶球演譯傳說中已陸沉的水晶之國—亞特蘭蒂斯,在邁阿密則以美食(pizza)譬喻;在倫敦及愛爾蘭和香港變成了九個煎堆;因年近歲晚,引用俗諺「年晚煎堆,人有我有」 ,比喻佛性,人人具足,煎堆乃是藉著麥芽糖代表親親;體群臣;子庶民;柔遠人;懷諸侯之柔性親和團結力,將不同材料楺合成團,藉著適當火候炮製成金黃色,比如金玉滿堂,因俗諺有云:「煎堆碌碌,金銀滿屋」 ,蓋比喻人人皆有自家寶也 。觀乎九經內容字字珠璣, 古人云:「以銅為鑑,可以正衣冠;以人為鑑,可以明得失;以史為鑑,可以知興替。 」曾國藩亦云:「剛日讀經,柔日讀史」 ,九經內文中之經義,揆諸廿四史及信史,必有大量史例典故,加以佐證,惜乎後學學養膚淺,力有不逮,未能詳錄以供同好!殊感可惜,愧疚之餘,本欲推辭重托,修函之際,忽發奇想,何不藉此機緣,由編輯部設立一聯絡網站,廣請天下英才,掃瞄信史,廣集典故,既演繹九經內容之餘,亦可趁此機緣,以不同標題,匯集各類典故成一資料庫,以供各有心人參考取用,取用者同時將自己心得回饋,如是百川灌大海,定必波瀾壯闊,嘆為觀止矣!舉例如下:
凡為天下國家有九經,所以行之者一也。
懇請網頁設計高手,設計網頁由玄冥黑色的畫面中,漸漸出現一微茫白點,繼而不斷螺旋旋轉成先天八卦圖,中空一圓點以象真空生出太極一 ,旋出陰陽二氣弧形臂,漸次出現修身【居中】 、其餘八經分佈四正四隅【每出現下一個新標題前,必先回到中空圓點,然後出現第二標題】:尊賢、親親、敬大臣、體群臣、子庶民、來百工、柔遠人、懷諸侯。然後漸次在這九個份額中浮現道立,不惑,諸父昆弟不怨,不眩,士之報禮重,百姓勸,財用足,四方歸之,天下畏之。最後在九個份額中漸次浮現:齊明盛服,非禮不動,在修身欄;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在勸賢欄;尊其位,重其祿,同其好惡,在親親欄;官盛任使,在勸大臣欄;忠信重祿,在勸士欄;時使薄斂,在勸百姓欄;日省月試,既稟稱事,在勸百工欄;送往迎來,嘉善而矜不能,在柔遠人欄,繼絕世,舉廢國,治亂持危,朝聘以時,厚往而薄來,在懷諸侯欄。最後畫面退回原來中空白點,慢慢隱沒在玄冥中。如是一個powerpoint 的製作,既演繹出九經中首段及總結的段落,既說出了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之哲學觀,一本散於萬殊, 萬殊歸於一本,道出了天下國家萬物之順天者昌,逆天者亡的定律。猶記在新加坡學習時,有一坤道同修發問時表達意見,認為一介坤道,在家中相夫養育兒女足矣,何德何能關心天下國家九經?言下大有不合時宜或是得物無所用之歎,令後學頗為意外,聖人義理放諸四海皆準,正是國家興亡,匹夫有責,國破家必亡,無國何能保家?聖人志在世界大同,而始於足下,由本身完成格致誠正內聖功夫,再由修身達至齊家,治國平天下。今時今日,世界一體化,若不能放眼世界,胸懷宇宙,大同理想,大乘精神做人處世,絕難獨善其身,凡吾同儕,務必回小向大,精進不懈,己立立人,己達達人,方不負古聖先賢苦心遺教。
此首尾二章,提綱總結,頗為重要,惜乎學習時間所限,不能充分交代,大多虎頭蛇尾,草草收場,心中愧疚,愧對先賢!如今藉此機緣,廣邀四海君子,盍興乎來,共同演繹,廣結文字因緣,豈不快哉!
至於中庸之題解,值得詳加參尋,貴編輯部大可請求 前人慈悲情商轉載道學院教材—中庸所刊載之題解部份,則明乎九經與中庸其他章節一樣,都是演繹中庸大道之應用實踐章節,必有更深刻體會。
至於廣集典故方面,大可將上文所結集九個板塊圓圖加以引申,例如:
修身,齊明盛服,非禮不動,則道立。
1. 子曰:好學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恥近乎勇,知斯三者,則知所以修身,知所以修身,則知所以治人, 知所以治人,則知所以治天下國家矣。
2. 周處除三害……。
3. 孔子三慎:齋,戰,疾……。如能慎齋,齊心,口,意,則無妄念,無妄作妄為,無爭名奪利,無病從口入;亦無禍從口出,人欲淨盡,天理流行,明德佛性,光被四表。率性之謂道矣!
4. 引申中庸章節互勉:鬼神之為德,其盛矣乎,視之而弗見,聽之而弗聞,體物而不可遺,使天下之人,齊明盛服,以承祭祀,洋洋乎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以祭祀之誠,由誠於中的內心齋而形於外的穿明服,神明無處不在,佛無棄人,是故君子慎獨。不愧於屋漏。
5. 顏淵問仁,孔子曰:克己復禮為仁,一日克己復禮,天下歸仁焉……一日者,圈點也,如是處也,念茲在茲,順中庸理路,合乎天理,現諸舉手投足,視聽言動為禮,為人事之儀則。
6. 無論是國家或是社團僧團等等,主事者的心態修養,極度重要,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故在示意圖中安排在中央迎軸心,臨濟八方,發揮一份力量,就能產生九倍功率,其人存則其政舉,其人亡,則其政息。莊敬自強乃第一要義。
7。…………。【懇請四方仁人君子惠賜文稿】。
尊賢,去讒遠色,賤貨而貴德,則不惑。
1. 仁者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也。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思修身不可以不事親,思事親,不可以不知人,思知人,不可以不知天,天下之達道五,所以行之者三,曰君臣也,父子也,夫婦也,昆弟也,朋友之交也,五者天下之達道也。知仁勇三者,天下之達德也,所以行之者一也。或生而知之,或學而知之,或困而知之,及其知之一也。或安而行之,或利而行之,或勉強而行之,及其成功一也。
2. 呂尚直鉤垂釣於渭水之濱,得遇文王,文王親自推車八百餘步,拜為丞相,成就周朝八百餘年天下!
3. 反之商紂王,比干剖心,箕子與微子,或被囚,或佯狂避禍,窮奢極侈,酒池肉林,草菅人命,聽信妲己纔言而亡國。
4. 劉備三顧草蘆,感召諸葛亮為之隆中定三分天下之策,繼而白帝城托孤,鞠躬盡瘁,死而後已!
5. 樊遲問仁,子曰:愛人,問知,子曰:知人。 樊遲未達,子曰:舉直錯諸枉,能使枉者直。樊遲退,見子夏曰:鄉也,吾見於夫子而問知,子曰:舉直錯譇枉,能使枉者直,何謂也?子夏曰:富哉言乎,舜有天下,選於眾,舉皋陶,不仁者遠矣!湯有天下,選於眾,舉伊尹,不仁者遠矣!
6. 燕君任樂毅為將,連下齊國七十餘城,只餘即墨及莒兩座城池,齊委田單為帥,使人以財色賄賂燕王左右纔臣,中傷樂毅而以騎劫代之,田單於深夜以火牛陣反攻,收回失地……。讒言誤國,可使國家由強盛急轉為敗亡,當權在位者,能不慎乎!
7. 孔子於魯,夾谷之盟,國勢日隆,齊頗忌之,乃贈魯良馬女樂財貨,此後魯君沉迷酒色,朝政荒廢,孔子因而辭官,周遊列國。
8. 唐太宗纔言不入,立斬進纔中傷魏徵之小人,成就貞觀之治。
9. 唐太宗接納直臣諫言,不圖宮室之美,敬惜民力,因而開展大唐盛世。
10. 慈禧太后貪財好貨,寵信閹臣,殺六君子,絕言路,挪用海軍軍費建圓明,頤和圓,極奇淫異巧之能事,虛耗民力,因而國防空虛,禍國殃民,招八國聯軍之國恥!
11. 舍利弗外出化緣,有同修向如來佛進讒言,如來佛立即召回舍利佛,當面垂問,舍利弗只向如來佛自責失德,未能周全照顧同修……。
12. 齊桓公任用管仲、鮑叔牙、隰朋、賓胥、甯戚等人,曾經三次挽救了快要滅亡的國家,一次繼續了行將斷絕的世代,趕走了戎狄,制伏了荊蠻,號令天下,遵奉周天子。因為他能虛心求教,禮賢下士,遵守禮法,所以才能深得當時的民心,諸侯都心悅誠服地擁戴他,使他成為天下的盟主。
他聽從鮑叔牙的建議,拋棄個人恩怨,任用管仲。地位低的人不能統轄地位高的人,他就拜管仲為上卿。管仲做了上卿以後,仍然沒有把國家治理好。桓公問他原因,管仲說,窮人不能使令富人。桓公又把齊國的一年市租全賜給他,但是國家仍然沒有治理好。桓公又問管仲原因何在,管仲說,關係較疏遠的人不能統治關係較親近的人。桓公於是尊稱管仲為仲父(仲是管仲的字,父是尊稱。) ,以提高管仲的地位。因為桓公能信任管仲,所以齊國才得平治和強大。孔子曾經評論這件事說:「管仲雖然很賢能,如果不能獲得以上那三種待遇,也不能使桓公南面稱霸。」
有一次,山戎(就是北狄,也是後來的鮮卑)侵略燕國,燕國向齊國求救,齊桓公率兵去解救燕國,把山戎趕走,一直打到孤竹地方才回師。燕國國君莊公非常感激齊桓公,一直送桓公到齊國境內。桓公問管仲說:「諸侯之間彼此相迎送,可以出國境嗎?」管仲回答說:「不是天子,諸侯不可以走出國境相迎送。」桓公了解這情形以後,說:「照這樣說,這是不合禮制的了。燕莊公大概是因為懼怕,才會這樣失禮的。我由於無道而讓燕君失禮,不可以。」便割讓燕君所到過的地方給燕國。諸侯知道了這件事,都很佩服齊桓公,紛紛到齊國去朝拜,表示歸附。
這樣一位英明的國君,後來竟因為不聽管仲的話而落了一個悲慘的下場,實在令人惋惜。那就是當管仲病重的時候,桓公去看他,並向他請教國事。他問管仲說,如果管仲不幸過世了,豎刁和易牙可不可以讓他們執掌國政。管仲說,豎刁為了求得君上的信任,自己割去生殖器;易牙為了討君上的歡心,把自己的兒子殺了煮給君上吃。他們對於自己的身體都忍心傷害,甚至忍心殺死自己的兒子,對於君上,他們還有什麼做不出來的呢!如果桓公重用他們,一定會讓諸侯笑話。桓公不聽管仲的規勸,在管仲死後重用豎刁和易牙。後來桓公生病,他的五個兒子各自樹黨爭著要繼承君位。豎刁和易牙乘機相與作亂,關閉宮門,築起高牆,不讓人進宮。結果桓公餓死在壽宮,屍體停在床上六十七天,生了蛆,屍汁流出戶外。一直到無詭即位,才為他斂殯。
(未完待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