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三施供養

孫浩瑜


擁有與付出如同天秤的兩端

  「非洲之父」的史懷哲,將一輩子奉獻給非洲土著,他說了一句發人深省的話:「我必須給別人一點東西,來酬償我所享有的幸福。」世人總是理直氣壯的說:「這是我的」 。站在鏡子前面仔細端詳,卻又驚覺,看得見的沒有一樣來自於自己,不免要問:「自己有為自己做些什麼?有為人類做些什麼?」不然憑什麼擁有這一切,憑什麼說這是我的。擁有與付出如同天秤的兩端,應保持在平衡的狀態。要在天秤上放多少的砝碼,讓生命擁有多少的分量,自己的這一雙手,就是上帝的那一雙手。因此與其懇求上天的關照能鴻運當頭,倒不如祈求自己的慈悲,多行布施供養。

「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

  老子說:「天之道,損有餘而補不足。」太多的就讓它少一點,太少的就讓它多一些,維持一個平衡和諧的狀態,是自然的法則。布施供養即是人順從自然法則來做事,這叫順天,有句古話說:「順天者昌,逆天者亡」 ,在告誡世間眾生,要效法天地的博愛與寬厚,凡事不藏於己,公天下以為世人所用,則既壽且昌。

任何讓眾生離苦得樂的方法
皆是布施

  一切能使眾生離開痛苦得到快樂的方法皆是布施。世上眾生都是血肉之軀,有生有死,也有種種需求,但能事事稱心,時時方便的又有幾人?故彼此之間能同舟共濟,互相扶持,發揮人飢己飢,人溺己溺之心,才是符合上天慈悲為懷的本意,也才是天心本性的顯露。

依照佛陀的教義,
布施的方法有三:

  一、財施:是用有形的物質幫助人離苦得樂的方法,況且舟無水難行,濟世救人的法船,亦得賴錢財為其航行必要之功德水,水漲船高,方能顯現財的大用。

  財施在眾生的眼中是我的錢財變少了,在無形之中,這些錢財所供養的不是別人,是自性佛中俱足的仁慈之心。藉由些微財物的布施,來啟發自性中的良知良能,這是十分殊勝的方便法門,不需高深學問,不必佔用時間,只要存一點真心,不論多或少,都會有不可思議的應驗。

  二、法施:能使眾生明理悟道的方法或機緣都可稱為法施。法施不僅僅是用說的,當一個人的行為舉止,能使人生出歡喜心、讚嘆心,並立志效尤,這也是法施。來到佛堂接受法施,可以充實靈性糧食,化解世間煩惱、顛倒、妄想,回歸真我,有朝一日,可以將這份靈性糧食再布施到別的地方,化解更多眾生的困境,使其具備無上妙智,永遠離苦得樂。這正是法施最殊勝之處,它的功效是永遠的,是可以一代一代傳下去。所謂人生自古誰無死,財施再多亦不能免除世人生生死死,而法施是永恆的,可以一勞永逸解決一切苦,金剛經中一再比較財法二施之別,明確說出法施之功效乃是財施百千萬億所不能及,強調法施是真正使人離苦得樂的根本。

  三、無畏施:「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 。要放下自我,利益眾生,非得以大無畏之勇破除私心,讓真我面目重現,以我之無畏安頓眾生,使眾生遠離種種不便、疑惑、恐懼之中,而生出無所畏懼心,以己無畏施於眾生,成就眾生無畏,故稱無畏施。因此無畏施是能夠讓眾生安心的一切事。表現在內,是自心無比堅強,能反省、自持、精進、永不懈怠;表現在外,是對眾生一顆無比柔軟的心,能包容、體諒、犧牲、奉獻、時時為對方著想。一句體貼的言語,一個關懷的眼神,是無畏施;開車守規矩,使路上行人安心,也是無畏施;素食,不圖口腹之慾,使眾生免於刀兵水火之劫,更是無畏施最具體的表現。

真正的供養在
如何彰顯人人心中的純真善念

  常見廟宇佛寺中,信徒香客在供桌前擺滿了供品,口中念念有詞的禱告,祈求心願事,這算不算是供養呢?換個角度思考,若是有條件的交易,叫做買賣,不是供養。信佛拜佛豈是和仙佛談條件、作買賣,真正的供養並非著重在形象物質之上,而是在如何彰顯人人心中的純真善念,使道心得以流傳下去,因此孝經云:「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這種繼志揚德,盡孝於天地,行義於眾生的行為,才是修行人當行之供養。

修三施供養應有的作為

一、 諸惡莫作,眾善奉行:

  修三施供養是內外兼修的法門,內要化不善眾生為良善,外要渡無明眾生於光明。故先以五倫八德渡化自心眾生中的七情六慾,再以三綱五常渡化芸芸眾生中的十惡八邪。

  世人修持三施供養,多以外功為先,對道場、對眾生的照應無微不至,如同仙佛菩薩對眾生之有求必應,卻忽略自家之中也還有許多需要接受布施供養的眾生,像是脾氣、毛病、貪、嗔、癡、愛,都要靠德性去供養與渡化,試想人人都成佛證道,獨獨留下自個一身的習氣業障未除,豈不是遺憾。修三施供養是要皆大歡喜,自己也是這「大」的一部分啊!

二、布施是放下身外之事:

  在世間法中,凡事著形重相,在出世法中,則要離一切相。修行,是從世間到出世的一段路,在這過程中,有許多行為、認知必須重新調整,方才能融入契合新的環境之中,所以才叫「修」 。就如同世間法中,布施是給予,是將我的東西拿出來,換到出世法中,布施是要放下,放下一切本來不屬於我的東西,回歸本來。自性本無一法可得,若有所求,皆是妄心,能離一切相,法體自然清淨,妙智慧不求自得。

三、供養是承擔性中之愿:

  眾生因有未完成的使命與責任,所以來到娑婆世界,藉著色身來了願。供養真正面對的,是自己的責任與良心,故行供養不可離開幾項原則:

1. 道心不離:道為德之本,離道則無德,供養當以道心為先,行為處事不偏不倚,對待萬事公正嚴明,積善培德,是謂供養。

2. 慈悲不離:佛以一大事因緣降世渡眾,慈悲心是也。供養若無慈悲,如犬馬豢養,不過養其身,不能養其心。

3. 精進不離:精能得其要,進能得其妙。修持最忌一曝而十寒,供養是終身事,方能全其功,誠則靈,不誠無物。

4. 智慧不離:世上常見供養終身而無益者,皆是不能明辨真偽供養之別,以致誤入歧途,錯失良機。故應以智慧判斷供養真實意。

四、無所施,無所養,無其相:

  凡事不能著相,故行三施供養也不能有我的存在,應當回到「孩」的境界,沒有什麼是我本來有的,也就沒有什麼是我會失去的。一切的所作所為,完全是應眾生之所需,盡自性良心之本份,內不見布施之人,外不見受施之人,也不見布施之物,只是藉這個身,應這個緣,了一個愿。如此施空、受空、物空,方才是無相布施真實義。

結論

  佛法有八萬四千門,門門皆可成佛,因為人人習氣不同,修持法門也各不相同,但千不同萬不同之中,還是有一點相同,就是本心。所謂萬法心生心滅,一切修持離不開這顆心,離心則無佛亦無法。所以當我們四無量心生起之時,立願要上求佛道,下化眾生之時,經由菩薩心腸的慈悲喜捨,放下三心四相的分別執著,無私無我的犧牲奉獻,虛心誠意,腳踏實地的一步一步向前邁進,自然功可證,願可了。因此修三施供養表面看起來是外在的修持,平凡無奇,但是少了一顆慈悲的心,缺了一份偉大的願,就不會圓滿。尤其當今之世,有許許多多的人天在為我們犧牲奉獻,更是應當要效法學習,才不愧對諸天仙佛、十方大德,對我們的布施與供養。

  博德季刊第十期
  特稿
重德道學院教師人才班(二)
  慈語甘泉
祖師慈示 修道精神
恩師慈語
與「禮」同行-讀《師訓禮規》之心得記要
  重德道學院特槁
易經心法的妙諦
重德道學院2006∼2007年面授課程
  專題論述
九經(二)
  道場加油站
末世心態
  千手千眼記常州
紐西蘭昶德開荒緣起
憶紐西蘭「昶德佛堂」開光
徐前人成道十八週年追思紀念照片集錦
記泰國曼谷行
一脈薪火傳九州
羅東旭德佛堂落成
印尼峇巴島新法舟動土照片集錦
德州"嵂德"佛堂開光點滴
印尼峇巴島新法舟啟航
雙龍戲水的佛地∼車城公共佛堂之緣起
處世錦囊
台灣的收集熱
小 品
孩子生命中的貴人
懺悔業障
修三施供養
「半」裡乾坤 理想與現實的調和
公心一片 濟世化人
心靈SPA
生活智慧故事
編輯小語
食譜/含苞菇蕊、蜜汁火腿